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阿联酋专场)于5月20日在阿布扎比召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做主旨报告,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经济社会低碳绿色转型,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的新型能源体系,有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实现低碳转型与产业升级共赢。
万钢指出中国在光伏、风电、储能设施建设领域不断创新,助力农业、工业 、渔业全面发展。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驱动汽车供应链与产业生态发生深刻变革,产业边界进一步拓宽,成为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协同高效、韧性安全、低碳可持续的新型现代化汽车产业集群。中国汽车产业有序推进,推动动力电池、充换电、可再生能源、智能驾驶协同发展。
万钢强调,要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加快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阿联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空前,中国企业要立足阿联酋的气候特性、市场偏好等,因地制宜为阿联酋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及服务,以技术与资本的“双向奔赴”实现互利共赢。放眼世界,要充分依托共建“一带一路”“RECP”等契机,为全球特别是“南方国家”实现绿色、低碳、安全、智能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海南省委书记冯飞分享了自贸港绿色实践,介绍海南自贸港封关与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系列举措。海南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80%,2035年目标达94%;建成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减碳99%。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58.2%,位列全国省级地区第一。同时海南还具备完备的基础设施网,全域布局充换电“一张网”平台及5G车路云协同系统。依托自贸港政策,海南与阿联酋深化合作,2024年对阿贸易增30%,洋浦港-阿布扎比港直航降本12%、提速10-15天,这将在整车与供应链协同联动方面发挥作用,助力全球绿色转型。
中国驻阿联酋大使张益明表示作为中东北非地区首个签署《巴黎协定》的国家,阿联酋高度重视绿色转型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能源车产业,持续走在地区国家前列。中阿两国在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领域的合作,是一场恰到好处的双向奔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双方可以加强技术研发合作,共同攻克电池技术、充电基础设施等关键难题,推动新能源汽车性能提升、成本降低;在智能网联领域,两国企业可以携手探索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场景,共同打造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智能交通体系;在氢能领域,双方可在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和应用等环节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氢能产业链。中阿开展新能源汽车领域深度合作,一定能推动两国产业协同发展,并为全球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阿力量。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副总干事高丽·辛格强调全球需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部署与能源效率提升,以实现2030年净零排放目标。尽管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大幅增长,但距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届缔约方大会(COP28)设定的“可再生能源产能三倍增长、能源效率翻倍”目标仍有巨大差距。2024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585吉瓦,其中中国以显著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到2050年,全球经济中直接电气化比例将超51%,电力将成为主要能源载体,并辅以氢能等清洁能源。当前交通、建筑供暖制冷及重工业领域的电气化进程仍严重滞后,需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瓶颈。这不仅需要电池和光伏技术突破,更需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及电网整合的系统性创新。呼吁各国以中国为标杆,通过政策创新与产业协作,将承诺转化为切实行动。
瑞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寒星,一汽解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胜,KEZAD集团商业和业务拓展经理Jeffrey X L Yu,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经理鲍欢欢就共同推动交通能源绿色转型发表演讲,畅谈中东发展机遇。阿布扎比综合交通中心公共交通事务部门执行董事穆罕默德·阿尔·霍萨尼(Mohamed Al Hosani)、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欧洲及中东地区总经理张亮,Kintsugi公司市场总监拉希德·阿尔·穆赫塔迪(Rashed Al Mohtadi)等就自动驾驶应用与落地发表演讲,蔚来中东和北非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马克塔里(Mohammed Maktari)、广东清能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CEO张弛,中集合斯康氢能发展(河北)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辉, TruKKer Technologies战略副总裁杨昂明,明阳集团电氢氨醇产业中心总经理乔太空等就清洁能源推广发表演讲。
本次会议共吸引200余名来自全球汽车产业相关方参会,与会嘉宾充分交流,共同促进中阿双方合作,携手推动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领域技术共研,产业链共建及市场共拓,共创开放包容、合作融通、共同发展的汽车产业新格局。(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