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新能源车“上路”三大难点怎么破
2025-02-07 13:45:16来源:经济参考报责编:郑思雯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让更多使用过程中的难题暴露出来。充电难、过海难、投保难,这三大难点曾经困扰着不少新能源车主,也影响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消费信心。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迭代、政策举措的持续推出,新能源汽车“上路”更加顺畅、保障更加完善,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充电难——多措并举“满电”护航

  “超充枪的输出功率达480千瓦,一杯咖啡的工夫,汽车就‘满电复活’。”近日在江苏宿迁微山湖路充电驿站,回家过年的新能源车主姜鹏对高效的液冷超充技术赞不绝口。

  “以前开电动汽车回家过年,经常要绕远路找充电桩,没想到这个超充驿站就建在家门口,大大缓解了‘充电焦虑’。”姜鹏口中的超充驿站,是去年宿迁市投运的首个“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综合体,配备2台480千瓦液冷超充桩,14台160千瓦直流快充桩等充电设备,可同时满足34辆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

  “综合体内还配套建设了电暖流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空调、桌椅、饮水机等设施一应俱全,方便新能源车主在充电期间歇个脚。”国网江苏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宿迁分公司总经理吴大可介绍。

  为缓解出行高峰“堵”在路上的“充电焦虑”,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在省内所辖服务区共建成充换电站249座,配备固定充电枪1984把,较去年春运增加充电枪622把,且全部为120千瓦以上大功率设备,日均可满足10万余车次新能源车充电需求。

  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加快布局充换电站。以蔚来为例,目前在江苏建成396座换电站,2184根充电桩,接入第三方充电桩超10万根。其中,江苏高速上有74座,平均每69公里一个站点,车主可从App上提前“下单”预约换电。

  加大移动充电桩布设密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根据江苏路网节前节后南北通行潮汐现象,按照节前主要车流由南往北、节后主要车流由北往南的特点,灵活调整移动充电设施布设位置。

  精细管理提升充电效率。江苏交控还在充电繁忙服务区打开内部通道,引导车辆至对向服务区充电,并结合新能源车充电“前程快、后程慢”的特点,设置移动标识牌,倡导“多进少充、快充快走”理念,提高充电车位周转效率。(陈圣炜)

  过海难——专门轮渡安排“到岗”

  大年初四,海南迎来春运车辆出岛高峰。平均宽度29.5公里的琼州海峡,承担了约90%以上生活物资和全部车辆进出海南岛的运输任务。

  针对往年旅客反映的新能源车过海痛点难点,今年相关港航企业新增两艘新能源汽车运输专用船“绿源一号”“绿源二号”投入运营。琼州海峡两岸的港口也相应增加了新能源车专用船的运输泊位,其中秀英港增加了3组泊位、海安新港增加2组泊位,运输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这条专用运输船船长126米、船宽28米,最多能够装载186辆新能源小汽车。与其他船不同之处在于,这条船有四个高压消防水炮,前后各两个,每个水炮射程70米,如果新能源车辆发生险情,它能够全面覆盖装载区域。”“绿源一号”船长徐训伟说。

  记者在海口市秀英港看到,一排排新能源车辆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绿源一号”船甲板上。新能源车主驾车进入港区后,工作人员会帮助他们将车辆停泊到专用船的泊位上,停好车后再交还车钥匙。

  “之所以提供代泊服务,是因为我们的代泊人员对船上泊位分布比较清楚,他们开车上船可以直接到达指定位置,效率更高。”海峡股份新海轮渡码头管理中心副经理杨松川说,“另一个原因是,有些司机对船上的防滑条和口门不太习惯,会出现安全事故,由我们代泊可以确保车辆登船的安全。”

  来自广东的出岛旅客冯先生对港口提供的“专业人员代泊”服务非常满意。“以前我们自己驾车上船,有点手忙脚乱,没有他们专业。从我把车钥匙交给他们到停好车交还钥匙,也就差不多2分钟。”

  从成都自驾来海南旅游的刘先生切身感受到服务提升带来的变化。“以前我进入海南岛的时候没有‘代客泊车’,有些司机到了船上来回调整车辆会影响其他司机,车辆登船的时间因此拖得很长,导致上船的时间特别晚,但今天代泊后还有差不多1个小时才开船,时间会比较充裕。”

  据了解,今年琼州海峡进出岛各港口均调增了新能源车辆运输专班数量,采取秀英港到海安新港、新海港到徐闻港对开模式。进出岛每天至少安排20个新能源车运输专班航次,并根据船票候补登记情况,适时增开航班,新能源车进出岛每天最大运输能力约3500辆。1月23日至1月27日是车辆进岛高峰期,现有的新能源汽车运输能力经受住了考验,车辆滞留情况未再发生。

  杨松川提醒过海的新能源车旅客,配载期间一定要多加照看老人和孩子,避免出现将人落下的情况。因新能源车过海采取人车分离模式,代泊人员将车辆停放好后,司机还需到旁边装载燃油车的船舶登船,两艘船同时发班、同时到港,到港后司机再到新能源车运输专船来取车,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照顾好随行人员。

  琼州海峡运输季节性特征明显,春运期间增设专门轮渡从成本和收益来看,对企业来说可能并不是一笔合算的“经济账”。然而,相关港航企业积极响应群众过海需求,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这是一本再合算不过的民生“大账”,也彰显了春运“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刘邓)

  投保难——一揽子政策优化供给

  我国新能源车险领域迎来首个指导意见。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了一揽子政策举措,明确将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创新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

  推动降低新能源车高昂维修成本

  新能源车险保费高、投保难、承保亏问题并存。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车均保费比燃油车高63%,扣除车龄等因素,新能源新车保费仍比燃油车新车高约10%。但同时,全行业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呈现连续亏损。

  维修成本高是新能源车险保费高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人寿财险车辆保险部总经理吕飞表示,一是消费者可选维修渠道较窄,维修技术、配件供应等方面存在壁垒;二是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工时价格较高;三是新能源汽车常运用一体化压铸技术等高度集成化制造方式,并装载大量智能化设备,维修难度和费用高。

  指导意见要求,推动降低维修成本。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支持其自营或授权网络向社会销售“三电系统”配件。

  同时,指导意见明确,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综合考虑低速碰撞试验结果、易损零部件价格、常见维修项目工时等因素,及时优化保险车型分级等级,推动其与商业车险保费相挂钩。

  这一举措一方面能帮助险企在新车型数据积累不足的情况下精准定价,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优化生产设计、完善零部件供给,提高维修经济性水平,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破解高赔付风险带来的投保难题

  出险率高、风险高是新能源车险保费高的直接原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表示,一方面,新能源车年轻驾驶员、营运车占比较高;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起步快、声音小,智能驾驶功能、智能座舱等新技术应用也需要车主有更长的适应周期。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事故发生率。

  为解决高赔付风险带来的投保难题,指导意见提出,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据了解,因高赔付风险等因素在原有投保途径遇到投保难的新能源车主,可自愿申请投保并自主选择保险公司,险企不能拒保。

  目前,相关机制已建立,“车险好投保”平台于1月25日上线运行,保险公司自愿参与。首批有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接入,第二批20家左右财险公司于今年2月接入。

  指导意见还提出,丰富商业车险产品。例如,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支持新能源网约车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灵活投保;研究探索“车电分离”模式汽车商业车险产品,为相关新能源汽车提供科学合理保险保障。

  此外,指导意见提出,探索风险减量服务创新。目前,不少保险公司通过事前介入,着力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社会风险成本,实现风险减量。指导意见鼓励保险行业通过车联网等技术实现风险的早识别、早预防、早管理,同时提出加强驾驶安全风险教育。

  推进数据共享 优化车险定价

  数据是风险测算和车险定价的重要依据。郑伟表示,新能源车数据积累时间短、相对缺乏,同时随着车型快速迭代、造车技术和维修体系不断变化,历史数据的有效性也十分有限。

  指导意见提出,推进数据跨行业共享,并明确将由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系工作机制,指导多家单位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依法依规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数据共享。

  在优化车险定价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

  “不同车辆因车型、车龄、使用性质等因素不同,拥有不同的基准费率,在此基础上,各保险公司基于车型、驾驶员基本特征、道路等因素对车辆风险的预判决定了保费水平将围绕基准费率如何浮动。”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说,若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扩大,意味着低风险车主所需缴纳的保费更低,高风险车主需要缴纳的保费将有所上升,反之亦然。

  吕飞表示,当前,我国燃油车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为[0.5,1.5],新能源车险为[0.65,1.35],即燃油车险价格可在行业基准保费基础上上下浮动50%,新能源车险价格浮动35%。对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进行合理优化,能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新能源车险价格与风险更为匹配,提升车险保费的公平性。 (张千千 李延霞)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