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在武汉光谷举行,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在此次会议上系统阐述了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三大前沿领域的协同发展逻辑与实施路径。他指出,面对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新态势,应以聚合思维打破产业边界,构建共用共生型产业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聚合思维推动智能产业协同发展
张永伟指出,“聚合”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特征。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依赖单一核心驱动力不同,本轮变革呈现出多技术融合推动的特点。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技术从过去相对分离走向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因此,发展新兴产业必须从单一产业思维转向跨行业聚合思维,通过技术、供应链与应用场景的耦合,实现协同创新。
他认为,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作为智能产业的代表,在三个方面高度耦合:第一是技术同源。三者均以人工智能为底层支撑技术,尽管终端形态和功能各异,但本质上都属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差异化应用与延伸。其次,产业链高度相通。智能汽车与具身机器人在供应链上的重合度超过60%,部分企业甚至达到70%。共用环节远大于个性化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同一产业生态的不同应用分支。此外,应用在融合加速。天地一体的智能终端逐渐出现,支持多场景运行的融合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推进,进一步模糊了产业间的应用界限。
共用产业链是聚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张永伟强调,三大领域最显著的聚合效应体现在供应链层面。据研究,智能汽车产业链中超过60%的环节可与具身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实现共用。这一共用体系覆盖上游部件、中游系统与解决方案、下游整机与终端服务。
他重点分析了几个共性突出、降本明显的产业链环节:首先是感知部件。以激光雷达为例,2019年车规级产品单价高达10万元,而如今已降至800元人民币,五年间性能倍增、价格锐减。智能汽车的规模化生产极大拉低了感知硬件成本。当前机器人与低空设备价格高企,主因是未形成规模化制造体系。若能嫁接汽车产业的供应链资源,将显著推动新领域硬件成本下降。
第二是计算芯片与操作系统。智能汽车算力需求快速攀升,L2级智能驾驶车辆需300-400颗芯片。这些芯片与机器人、低空设备虽然在具体功能与参数上存在差异,但技术方向高度一致,均需模拟芯片处理信号、计算芯片实现智能控制。操作系统也呈现底层通用化趋势,同一OS平台可支持车、机、机器人等多类终端。
大模型技术也在加快收敛。端到端模型、多模态融合模型(如VLA模型)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机器人团队的核心成员来自汽车行业,人才与技术的流动进一步加速了三大领域融合创新。
第三是执行器件。越来越多零部件企业从单一领域供应商转向“一对多”模式。例如汇川技术、日本电产等企业,由专注汽车扩展至机器人及低空领域。热管理系统、电机电控等传统汽车部件,经技术迭代后也适用于机器人和飞行器。
第四是电池技术。车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已接近350wh/kg,正在向500wh/kg迈进。随着电池变得更轻、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其应用场景也从车辆扩展至低空飞行与机器人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企业正积极布局跨领域电池解决方案。
此外,通信模块和轻量化材料等方面也具备高度通用性。尤其是高分子材料与合金轻量化技术,最初源于航空,经汽车行业大规模应用验证后,正反向赋能无人机等高端装备制造。
基于上述分析,张永伟提出推动“三大件”协同发展的四条路径:首先是强化制造优势,推动成本下降与规模化应用。他表示,电动汽车之所以能在五年内从年销百万辆跃升至千万辆,关键在于零部件成本年均下降10%以上。机器人领域有望以更短时间实现从“百万级”产品到“十万级”产品的跨越,迎来“机器人领域的电动汽车时刻”。
在鼓励零部件企业跨领域拓展层面,整车企业如特斯拉已将汽车供应链复用于机器人,重合度达70%,国内已有近千家规模以上电机电控企业具备跨领域供应能力。建议通过企业间“交叉合作”,打破供应商认证壁垒。例如,百人会发起成立的S100供应链联合体,正是为了推动企业间技术融合与渠道共享,缩短准入时间,提高产业协同效率。
张永伟还提出建议布局国际化,同步开发国内与海外市场。企业应转变传统“先国内后国际”的发展模式,积极同步开拓两大市场,尤其在机器人、低空经济等蓝海领域加快全球布局。他还呼吁打破以往科技、产业、政策相互脱节的管理模式,以聚合思维统筹产业发展,推进空地一体基础设施、算力平台等公共能力建设;鼓励政策与标准法规先行先试,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环境。(资料来源:车百会研究院)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