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汽车大融合时代 探索“车路协同”中国方案
2023-09-08 16:35:53来源:经济参考报责编:郑思雯

  汽车产业已进入大融合时代,“车路协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如何构筑“车能路云”多要素融合发展产业生态成为新课题。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隆中论坛上,行业专家热议如何抓住融合生态带来的新机遇,形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如何围绕实际应用终端,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打造自主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形成可持续、高质量的产业体系。

  新能源车“一花独放” 引中国经济“百花齐放”

  电动化、智能化让汽车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融合平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新一代汽车有极强的能力,广泛吸纳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电力电子、先进制造等方面的新技术,成为众多产业融合创新的大平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说。

  张永伟认为,汽车和能源、ICT、电子这些产业变得更加紧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汽车发展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汽车产业本身。

  从国家顶层设计来看,今年6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到要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

  如何理解“车能路云”?张永伟说,可以理解为几大协同关系,涉及交通、城市、通信、能源、算力,即车路协同、车城协同、车网协同、车能协同、车云协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车能路云”涉及汽车、能源、信息、交通,这些行业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是一种松散组合,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逐步从松散组合到深度融合,这是技术、市场各方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欧阳明高说,当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表现突出,无论在国内市场、海外市场,都是我国经济最大亮点之一。“车能路云”产业融合生态的建立会使新能源汽车从单兵突进到多业协同,让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一花独放”引来中国经济的“百花齐放”。

  “车路协同、车载计算、智能终端等未来都将融合,通过新能源汽车这个万亿产业的赛道带动储能、氢能、智能,还有交通全面电动化,多个万亿产业构成万亿产业集群,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通过‘车能路云’产业融合生态建设,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欧阳明高说。

  “聪明的车”+“智慧的路” 成战略选择

  作为“车能路云”的组成部分,“车路协同”是将车与路、与城市链接的基础,我国最早开始探索“车路协同”,并确定“聪明的车”+“智慧的路”为我国智能电动车的战略选择。

  “对于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企业有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吉利控股集团协同创新中心总经理沈源坦言,原来大家认为单车智能可以走遍天下,但是随着单车智能的不断演化,发现靠单车智能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所以就在智能化、电动化的基础上加上网联化。如何做到车能融合、车路协同、车云互联?这是未来汽车线上、线下高度融合,成为超级移动终端的一个巨大挑战。

  长城汽车智慧交通项目负责人张瀛介绍,长城汽车从2015年就积极参与到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示范区的工作中。一方面,车路云协同可以增加单车系统感知的能力与范围,与区域性交通的控制主体,比如城市级或者区域级的交通平台做一个交互,实现协同控制、协同决策。同时,从智慧城市角度,以城市级的交通视角可以提升整个城市智慧云控的能力。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肯定是以“车路云”协同的方式实现高阶自动驾驶。

  集聚产业力量创新力量 融合发展产业生态

  业内人士坦言,在车路协同的路侧建设中,前期的实践探索确实暴露出一些问题,即建了很多路,使用率不高,车企参与度不高。事实上,早期的建设思路是建设服务于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化道路,显然车端产品还没有达到完全自动驾驶,以至于建好的路出现功能过剩问题,需重新定位。

  沈源建议,下一阶段的车联网应该进入以车为核心的2.0阶段。早年的建设以路为主、以基础设施为主,但智能网联示范区建成后实际是为车服务,要以车、车上的人为服务主体,以市场化为导向。

  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陈山枝建议,一方面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提升车联网的车端渗透率;另一方面丰富车端应用,推进多种场景应用,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同时通过主机厂、政府、第三方等数据开放,营造产业生态。

  张永伟表示,车路协同、车城协同发展最终是实现车联网+城市物联网的两网融合,需要新的业态、新的主体来完成。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志于车联网、有志于智慧城市、有志于智能驾驶的企业参与到这样的城市级、国家级的创新应用当中,这批产业力量和创新力量凝心聚力,有望实现系统性创新,成为汽车领域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探索。(王鹤)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