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时代变迁,安全始终重于千钧。汽车安全,是产业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是技术创新演进中不可漠视的红线,更是维护全球道路交通秩序的生命线。
眼下,变革、转型与重塑中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心正势不可挡地向东迁移,并聚焦于中国这片开放创新、欣欣向荣的发展热土。中国正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高地,与此同时,在汽车安全领域,从学习、借鉴到合作、互通,中国也逐渐以引领者的角色,在推动全球汽车安全技术提升、共筑全球道路交通“零伤亡”愿景中,贡献着越来越多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彰显汽车大国实力和汽车强国担当。
日前,全球汽车安全界的目光再次汇聚中国。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与全球新车评价规程(Global NCAP)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NCAP大会在上海举办。作为全球汽车安全领域最重要的活动,本次大会上来自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各NCAP机构,全球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高层代表济济一堂,在开放协同与交流分享中凝聚全球共识,为推动全球汽车安全标准与测试能力的国际互认,以及有效助力全球道路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向“零伤亡”愿景迈进发出最强合音。
开放协同 凝聚共识
《上海宣言》发起全球倡议
安全无国界。汽车安全技术的持续提升、努力达成道路交通“零伤亡”愿景,绝非只靠一己之力,而是需要全球汽车产业、全球道路交通相关参与者的群策群力。
全球汽车安全评级体系,作为汽车安全技术演进的见证者、汽车安全测评规程持续完善的推动者,开放协同是与生俱来的基因。从全球首个NCAP体系建立至今,近50年的岁月中,伴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变迁,成员队伍日益壮大的全球NCAP组织持之以恒地在日益紧密的合作中,探寻、守护全球汽车安全的最大公约数。
正如全球新车评价规程(Global NCAP)主席伊恩·卡梅伦在2025年世界NCAP大会现场所言:“汽车产业的颠覆性变革,使全球汽车安全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与全球NCAP组织一起,共同提升安全标准、鼓励技术创新,推进汽车安全水平提升,共绘全球汽车安全新蓝图,全球新车评价规程(Global NCAP)责无旁贷。”
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安全与出行处主任Nhan Tran也表示,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它正日益有效地促进整个联运系统的协同与交互。这一进程涵盖了行人、骑行者、公共交通以及共享出行等多种交通方式,因此全面提升交通交互的安全性迫在眉睫。未来,汽车技术将顺应发展的洪流,与可持续交通体系协同并进,这就需要各相关方和参与者共同推动未来出行向更安全、高效的方向演进。
安全无分别。尽管全球汽车产品林林总总、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世界各地的汽车产业发展水平、市场成熟度、标准体系完善程度参差不齐,但对于全球的汽车消费者、交通参与者而言,都拥有平等的安全保护权,共筑全球汽车安全堡垒已在汽车安全界达成高度共识。
2025年世界NCAP大会首日,全球八大NCAP机构联合发布《NCAP25上海宣言》(以下简称《上海宣言》),承诺通过推动车辆安全标准升级、确保信息透明度、促进合作交流、提供支持协作等措施,为实现“构建一个无论地域与境遇如何,每个人都能受益于安全车辆、透明信息,并共同致力于实现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零重伤世界”的共同愿景持续努力。《上海宣言》的发布,正是全球NCAP机构在凝聚各国安全治理共识的基础上,推动新兴市场NCAP体系与成熟标准衔接,形成全球统一安全升级合力的一次创新尝试和正义之举。
交流共享 和合共赢
以“大安全观”共塑全球汽车新生态
联合国启动的第二个《全球道路安全行动试点计划》明确提出,要在2030年前将道路交通伤亡人数降低至50%。这一目标既彰显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决心,也凸显了汽车安全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共赴全球“零伤亡”愿景并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全球汽车人共解的必答题。从全产业链各环节相互赋能,到打破地域边界实现全球互通,汽车安全的全球协同治理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NCAP组织广泛认同并付诸行动。
2025世界NCAP大会期间,EURO NCAP秘书长Michiel van Ratingen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确保道路交通安全、降低全球道路交通事故的伤亡率并不是某一个人或单一机构的责任,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使命。一方面,整车企业和供应商在技术开发方面肩负重任,确保技术创新的安全性、可行性;另一方面,作为新车测试评价机构的职责,通过客观公正的法规标准及测评体系、数据,向消费者明示哪些安全技术配置至关重要的同时,也为行业、企业提供有益于提升汽车安全技术水平的标准、法规、测评方法及专业参考。
东盟新车评价规程技术负责人Yahaya Bin Ahmad表示,东盟希望以NCAP为平台深化合作,开展极限工况对比测试,交流安全评估方法论,并共同验证各项安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通过合作与创新,我们旨在评估技术方案的成熟度与系统完备性,推动安全技术真正落地并发挥价值。”Yahaya Bin Ahmad说。
“让安全技术之光跨越山海,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在汽车产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当以‘大安全观’共塑全球汽车安全新生态。”中汽中心董事长安铁成呼吁。
19年前,中汽中心牵头正式推出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19年间,作为全球NCAP家族惟一中国成员,历经6次升级换版的C-NCAP从创立之初秉持国际视野、借鉴国际经验,到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局部赶超;从结合我国道路交通实际与汽车安全现状构建本土安全技术标尺到为全球汽车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在提升中国汽车安全性能、推动全球汽车安全协同创新中,C-NCAP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数据显示,自2006年启动首个车型碰撞试验以来,截至目前C-NCAP累计自购市场上580余款热销的车型进行了近2000次的碰撞试验,覆盖超过120家汽车企业的产品。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安全性能的跨越式的发展。
时至今日,C-NCAP正以“大安全观”成为共赴全球“零伤亡”愿景、共塑全球汽车安全新生态的先锋。安铁成表示,一方面,C-NCAP持续扩展“大安全观”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历次升级换版,实现了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从车内乘员保护,到兼顾外部弱势交通参与者防护的全面拓展。最新版本的C-NCAP规程特别强化了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等测评内容,新增的电池包动态管理测试,以更全面的测评体系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在测评维度,C-NCAP从安全跨越到兼顾智能和绿色,构建起了C-NCAP、C-ICAP(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规程)和C-GCAP(中国绿色汽车评价规程)为核心的测评体系。不仅为中国汽车与全球市场的无缝接轨,夯实了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基础,也为全球汽车安全事业的推进、全球汽车安全新生态的构建注入了颇具价值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互通互认 联动创新
在全球汽车安全治理中彰显“中国价值”
从“中国特色”到“全球参考”,凭借扎实的测评实践与创新成果,C-NCAP在国际舞台上持续发出中国汽车测评的“安全之音”,在全球汽车安全治理中彰显“中国价值”。
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主任李向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汽车安全测评的核心力量,C-NCAP始终以中国根基全球视野,输出前瞻性方案,为全球道路安全治理贡献东方智慧。“首先,C-NCAP以中国标准推动产业升级与法规完善。我们始终将测评体系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消费者用车需求深度绑定,一方面通过动态升级规程引领企业技术进步,比如推动ESC、ISOFIX儿童座椅接口、安全带提醒等关键配置,从选配变为标配,让千万消费者直接受益。另一方面,主动衔接国家法规建设,通过测评先行先试,累计推动10余项汽车强制性安全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其次,C-NCAP以中国场景创新测评技术,依托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CIDAS数据库,把中国特有的交通环境事故形态转化为精准的测评场景。比如针对中国道路行人电动自行车出行密集的特点,C-NCAP专门将行人头部仿真测试的区域从2100毫米扩大到2300毫米,并加入更加贴合真实碰撞的腿型APLI先进腿型碰撞器,获得澳大利亚NCAP、拉丁NCAP等国际同行的关注与借鉴,让中国场景的安全方案具备了全球参考价值。”他说。
那么,全球NCAP如何实现更高效的互融互通?李向荣认为,这需要通过技术、机制和生态的多维度构建。第一,技术指标协同趋同,通过成立联合工作组,推进核心测试参数的统一,比如C-NCAP与欧洲NCAP针对MPDB碰撞蜂窝铝的质量、钢度等指标开展联合研究,减少车企跨区域开发的重复投入。第二,评价结果互认衔接,建立‘一算双认’等合作机制,比如中欧碳足迹测评互认协议的签署,实现不同区域评价数据与结果的复用,解决车企出海合规成本高的难题。第三,全球共识与行动的协同,以世界NCAP大会等平台发布联合宣言,凝聚各国安全治理的共识,同时搭建技术交流网络,开展高频的技术交流,推动新兴市场NCAP体系与成熟标准的衔接,形成全球统一的安全升级合力。
全球汽车安全治理,是一场久久为功的马拉松。“未来,C-NCAP将构建覆盖车路协同、电池安全等领域的测评体系,应对复杂场景下的安全挑战。在国际化层面,C-NCAP将继续深化与Euro NCAP、Global NCAP等机构的协同创新,推动测试技术资源共享,助力中国车企‘走出去’。在公众责任领域,C-NCAP将强化‘科技+教育’双轮驱动,利用新技术打造沉浸式安全教育场景,覆盖更广泛人群。C-NCAP将持续推动汽车产业向‘零伤亡’目标迈进,护航中国汽车产业行稳致远,在全球汽车安全治理中彰显更多‘中国价值’。”李向荣说。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