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以全球视角擘画智能汽车未来新图景 2025MID峰会落幕
2025-10-09 18:02:1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责编:杨芸菲

  历经上海、北京、广州三站精彩交流,由标普全球汽车(S&P Global Mobility)主办的2025 Mobility Intelligence Dialogue(以下简称 “MID峰会”)近日正式落下帷幕。

以全球视角擘画智能汽车未来新图景 2025MID峰会圆满落幕  位置:资讯_fororder_【3】以全球视角擘画智能汽车未来新图景 2025MID峰会圆满落幕144

  本次MID峰会以 “打造智能汽车未来”为核心主题,汇聚近500位汽车行业精英、协会代表、主机厂及供应链高管参会。基于海量数据与深度洞察,标普全球汽车分析师以及与会嘉宾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专题讨论等多元形式,深度剖析人工智能时代下汽车产业的转型路径、技术突破与全球机遇,为车企制定战略规划、产品布局提供关键参考。​

  MID峰会紧密围绕汽车产业转型关键议题,形成“多个核心趋势+多维度研讨”的内容体系。在新能源汽车全球化突围方面,与会嘉宾深入分析了中国新能源车出口格局、全球纯电市场增速差异及重点区域电气化进程;在智能化技术落地应用方面,以“软件定义汽车”为核心,从舱驾融合、大模型赋能智能座舱,到软件升级与订阅商业模式,全面解读智能化技术的商业化路径;在供应链韧性构建方面,解析电池技术迭代、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及电驱动产业链发展,为车企应对供应链重构风险提供解决方案;在企业战略重构方面,从财务数据、研发投入、全球化布局等维度解码车企竞争逻辑,助力企业在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中找到破局方向。

以全球视角擘画智能汽车未来新图景 2025MID峰会圆满落幕  位置:资讯_fororder_【3】以全球视角擘画智能汽车未来新图景 2025MID峰会圆满落幕594

  此外,活动还设置“中国及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xEV电池和充电格局”“从财务数据中解析汽车企业的竞争策略” 等主题对话环节,以及“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驾驶”“全球软件定义车辆(SDV)发展”等专题讨论,让参与者能够充分交流观点、碰撞思想,形成一批具有实操性的行业理论。​

  此外,在本次峰会中,与会嘉宾结合标普全球汽车发布的行业数据与预测一致认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不确定性与机遇并存的关键阶段。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趋势仍将推动行业长期增长,中国汽车产业凭借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的先发优势,正成为引领全球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从产销规模来看,全球汽车市场正逐步从疫情后的复苏阶段转向趋同发展态势,预计2025年全球汽车销量将达到9000万辆,2030年将进一步提升至9500万辆,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渗透与新兴市场需求释放。​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产业的“出口增长”与“新能源领先”两大特征成为全球关注焦点。​

  自2023年起,出口已成为推动中国轻型汽车产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这一趋势在2025年仍持续强化。与此同时,中国本土车企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出口产品正从“性价比导向”转向“技术导向”,目标市场也逐步转向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技术突破是汽车产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同样是本次MID峰会的共识之一。围绕软件定义汽车、智能驾驶、电驱动技术、电池技术等关键领域,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方向与商业化落地路径,展现出智能化与电动化深度融合的鲜明特征。​

  标普全球汽车数据显示,全球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5600万辆增长至2030年的7700万辆,渗透率从68%提升至85%;在中国,2030年预计超过95%的网联汽车将支持 OTA(无线升级),为软件定义汽车提供基础支撑。​

  在商业变现模式方面,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价值在于“从‘卖车’到‘卖服务’的商业模式转型”。大众、通用、特斯拉、Stellantis、雷诺等多家车企软件服务盈利目标数据显示,通过OTA升级为用户提供付费功能(如高阶辅助驾驶、智能座舱个性化服务),将成为车企获取高利润率持续性收入的关键路径。

  标普全球汽车预测,在不考虑关税调整及美国相关计划延期的情况下,到2037年,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新车软件定义汽车等级将达到L4或L5,而中国这一比例将接近三分之一。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成本部件”与“性能关键载体”,中国已在动力电池领域形成“技术+产业+基础设施” 的全方位领先优势。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能为续航里程和电池可靠性带来革命性提升,或于明年实现装车验证。(资料来源:2025MID峰会)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