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艾尔维汽车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主办的“2025中德汽车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以“四海智联协研至善”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德两国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知名高校及领先车企的高层代表与权威专家,包括上海市对外友协、嘉定区政府、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以及大众中国、华为、奇瑞、东风、亚马逊云科技等企业的重要嘉宾。
与会嘉宾围绕智能技术研发、产业全球化布局与高质量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索中国汽车产业突破“内卷”、实现“价值跃迁”的新路径,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可持续与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中德汽车技术发展高峰论坛现场
本届论坛适逢IAV中国(艾尔维)在华开展业务二十周年。作为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国际汽车工程领军企业,IAV借此盛会全面展示其在推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等方面的丰硕成果与行业影响力,体现了公司持续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创新与生态建设的坚定承诺。
擘画全球化与高质量新蓝图
论坛在IAV中国区董事长傅勤彦(JensPfitzinger)的开幕致辞中正式启幕。他回顾了IAV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技术项目与本土化合作实践,强调了中国在全球汽车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并表达了IAV将持续提供尖端技术解决方案、支持行业生态共建的愿景。
IAV中国区董事长傅勤彦致辞
嘉定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陆祖芳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IAV对区域汽车产业集聚与升级的积极贡献。
嘉定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陆祖芳发表致辞
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师建华指出,汽车产业边界进一步扩展,中国汽车产业需从“走出去”转向“融进去”,强化本地化研发与工程合作以应对全球化挑战;同时应告别内卷式竞争,通过高质量研发与国际协同,聚焦软件定义汽车、绿色低碳等核心技术。
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师建华发表演讲
论坛聚焦:创新突围“内卷” 出海决战“深水区”
当天下午,两场分论坛同步举行,现场观点碰撞,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思辨。
在“出海·全球化”论坛中,中国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认证联盟副秘书长夏显召呼吁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芯片研发和应用生态;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倪计民教授强调要深化汽车和零部件出海的国际合作;亚马逊云科技行业集群架构团队负责人梁睿分享了赋能中国车企全球化的全链路解决方案;奇瑞汽车功能安全部部长何俊光系统讲述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应对策略。
圆桌讨论环节,赛目科技总经理何丰、Vector中国区总经理章日欣、上机检测总经理周炜、德赛西威高级副总裁严晓洋等企业高管一致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应整合产业链优势、深化跨文化法规与技术协作,以实现高质量“走出去”。
嘉宾热议汽车产业出海与全球化
“反内卷·高质量研发”论坛聚焦突破同质竞争、回归技术本源。东风汽车研发总院智能技术首席总工程师张振林介绍了东风在智能网联技术平台的自主研发体系;北汽研究院测试部长黄颖华强调了仿真测试与实车验证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圆桌论坛上,伊世智能董事长刘虹、上汽大众电子电器总监朱丽敏、利氪科技首席运营官兼联合创始人文亮、IPG中国区总经理黄晓等企业嘉宾共同呼吁,行业应摒弃短期博弈,携手构建开放、长效、共享的高质量研发新生态。
反内卷·高质量研发论坛现场交流
IAV在华二十年:技术为基,创新不止
凭借在全球汽车工程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实力与丰富项目经验,IAV不断将国际先进汽车技术引入中国,并积极推进本土化开发与落地应用。
在软件定义汽车(SDV)方面,IAV不仅具备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全栈开发能力,还推出了Merida数据平台、WisdomBot知识管理系统、devpanion需求分析工具等一系列AI工具链,显著提升开发效率与数据安全水平。在电动动力总成领域,IAV拥有四十年技术积累,覆盖内燃机(ICE)、混合动力(xHEV)及纯电动(BEV)等多条技术路线,致力于通过云控系统和功能安全技术为客户提供跨代际解决方案。
此外,在智能交通、网络安全与人机交互方面,IAV还推出Lumits智能交通云平台、后量子加密安全模块QuantumSAR、情感化语音系统VoiceMind等行业领先解决方案,充分展现其技术整合与创新能力。面向未来,IAV将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及车云一体化等方向的研发投入,深化与AWS等国际伙伴的合作,助力中国汽车行业在全球竞争中提升核心创新能力。
本次论坛不仅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提供了深度对话的舞台,也生动展现了IAV在华二十年的深耕与成果。同时,它印证了中国正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趋势,也凸显出如IAV这样融汇全球智慧与本地创新力的企业所发挥的关键纽带作用。IAV中国区董事长傅勤彦表示,未来IAV将持续与产业各方携手,共同迈向更智能、更安全、更绿色的汽车未来。
资料来源:艾尔维汽车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