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聚力引领 厘清方向 协同创新 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2025-02-17 18:17:0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责编:田蜜

  2月15日,由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主办,以“全固态电池材料创新与研发平台升级”为主题,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汇聚8位院士、6家行业组织、6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200余家整车、电池、材料企业、多家研究机构,以及多个地方政府代表,聚焦材料科学、新工艺新装备及产业前沿进展,探讨全固态电池创新突破及挑战。

聚力引领 厘清方向 协同创新 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汇集核心资源 协同创新共筑产业基石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围绕固态电池产业化、换电模式、电池回收等动力电池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分享。他指出半固态电池仍然属于液态电池的范畴,不能与固态电池混为一谈。

  同时,他表示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解决技术、工艺和成本的问题。从当前全球固态电池研发进展来看,量产技术工艺有待成熟,2027年前后实现小批量生产。

  苗圩强调,我国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前景光明,但任重道远,需同心协力,希望借助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力量,共同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汽车强国与制造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聚力引领 厘清方向 协同创新 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立泉回顾了固态锂电池研究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突破,包括固体离子学的研究、聚合物锂电池的研发以及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的进步等内容,梳理了全固态电池领域关键问题和难点,涵盖正极界面问题、负极界面等问题。

聚力引领 厘清方向 协同创新 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表示,欧阳明高院士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联合了政产学研金各方,搭建了一个全新模式、全产业链融通的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平台高效整合了政产学研金创新资源,有效精准开展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攻关、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技术路线和产业政策研究、行业资源整合等关键工作,形成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生态圈。希望平台强化基础研究方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进程,加大人才培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投入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的研发和产业进程中。

聚力引领 厘清方向 协同创新 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聚焦关键问题 分享真知灼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欧阳明高发表了主题为《产学研协同构建中国全固态电池技术平台——全固态电池材料创新与研发平台升级》的主旨报告,研判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明确总体思路,当前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以比能量40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为性能目标,确保2027年实现轿车小批量装车,2030年实现规模量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全行业共性基础材料供应链,报告中以欧阳明高院士团队为例介绍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高镍三元复合正极和硅碳复合负极研发进展,尤其是新型低能耗低膨胀长寿命一步法硅碳负极批量化匹配国内全固态电池开发的进展。

  当前正值全球AI技术快速迭代关键时期,大语言模型和AI for Science结合,升级研发平台,成为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创新与构建的加速器。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已联合行业三十余家企业,开展了全固态电池垂直领域大模型的研发与优化,构建全行业共享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新型AI for Science科研新范式,将最新的AI技术落地到全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进程中。倡导全行业共同努力、开放合作,共同构建AI for全固态电池的创新发展新模式,让中国电池产业持续引领全球。

聚力引领 厘清方向 协同创新 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孙世刚以“全固态电池挑战与创新研究”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深入探讨了固态电池领域所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以及相关创新研究,明确指出:“我们必须面对一系列技术挑战”。材料科学方面,寻找合适的固体电解质是关键。理想状态下的固体电解质需要具备高离子电导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机械强度。其次,界面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固态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接触不良会导致电池内阻增加,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此外,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问题也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聚力引领 厘清方向 协同创新 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一汽集团首席科学家兼研发总院(科技创新管理部)高端汽车集成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德平以“全固态电池发展思考及中国一汽研发实践”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表示,全固态电池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突破关键技术,现阶段正处于原型样机阶段。能量密度达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预计在未来两至三年,有望实现小批量装车应用。建议行业需加快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布局和产业协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持续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跨领域工程技术攻关,实现整个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持续保持我国动力电池的领先地位。

聚力引领 厘清方向 协同创新 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以“固态电池技术发展”主题发言。他指出,全球全固态电池发展迅速,材料创新、界面优化、安全性提升及成本控制是重点,应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推动技术进步。比亚迪已经开始启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可行性验证,涵盖关键材料技术攻坚、电芯系统开发以及产线建设。计划2027年左右启动批量示范装车应用,预计在2030年前后实现大规模量产。“非常感谢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让我们在过去一年里面,通过产学研的协同,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通过大家的互补和协同,让固态电池在过去1年里在产业化进程方面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

聚力引领 厘清方向 协同创新 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探讨顶层设计 厘清关键概念 研判主流技术路线 坚定战略信心

  会议同期举办了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高层闭门会,与会嘉宾深度探讨我国发展全固态电池的顶层设计,厘清全固态电池等关键定义与标准,达成共识,坚定战略信心。未来产学研各界协同一致,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扎实工作,争取早日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目标。(资料来源: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