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是共赢之道
2024-06-07 14:33:36来源:经济参考报责编:郑思雯

  在前不久举行的北京中德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上,行业领袖、企业高管、投资代表齐聚一堂,热烈讨论新能源智能汽车等热点产业。在代表行业趋势的北京国际车展上,众多跨国车企不约而同选择深化与中国的产业合作。这些行业动向真实地反映出,全球绿色转型需求持续扩大,推进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是各方共识,各国共同合作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大势所趋。

  当下,全球新能源产业正在从“孕育期”向“成长期”转换,离“成熟期”还有相当距离,先进产能非但不会过剩,反而相对不足。据国际能源署研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要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吉瓦时,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均远超目前全球供给能力。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每一辆新能源汽车,每一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突破,都是对全球绿色发展的积极贡献。

  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与他国分享发展机遇。在不断深化的产业合作中,中国与世界日益呈现出双向互动。2018年,中国取消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特斯拉、大众、宝马、丰田等车企纷纷在华投资布局电动车生产。盖斯特汽车战略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外资车企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上的份额合计占14.2%,其中美国特斯拉公司一家就占了7.9%。得益于中国政策环境、产业链和人才的强大支持,特斯拉在三年内实现了生产整车破百万。德国大众汽车在安徽合肥建立了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中国在向跨国企业敞开大门的同时,也支持新能源对外投资。比亚迪公司正在匈牙利建设工艺先进、高度自动化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不仅能促进当地产业绿色转型,也将为当地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在德国慕尼黑和柏林,蔚来汽车分别建设了全球设计中心和智能驾驶技术中心。正如德国世界市场领导者学院创始人兼院长瓦尔特·多林所言,德中经贸合作从来不是“单行道”,双边经贸联系紧密,为两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产业合作的“你来我往”中,中国与越来越多国家拉紧了互惠互利的经贸纽带。除新能源整车外,中国还从国外大量进口高端电动汽车的灯具、刹车系统、轮胎、减震器等零部件。中国的出口也包含大量外资企业产品,2023年特斯拉一家企业占了中国新能源电动车出口的28.6%。

  一些国家渲染的所谓“产能过剩论”,不过是遏制打压中国先进产业的话术陷阱,夹杂着企图维护自身垄断地位的险恶用心和害怕落后的焦虑心态。

  纵观人类社会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历程,供给和需求从来都具有全球性,而非局限于某一国。不同国家的产能高低由各自比较优势决定,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合作能优化商品和服务的全球配置,带动资本和产业的全球合理布局,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为各国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选择,有利于提升全球整体福祉。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当前各国共同愿望,只有协同推进全球绿色产供链的建设,才能形成全球产能格局的最优解,才能让全球绿色发展的成色更足。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前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巨大贡献,我非常欣赏中国所做的一切。”德国芯片制造商英飞凌科技公司监事会主席、大众汽车集团前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迪斯指出,中国的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光伏、风能和高压电力传输等产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几十年后,当人类列出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家时,中国应当榜上有名。”

  在迪斯眼中,新能源电动车的产业集群在中国,产业规模化发展有助于降低技术成本;同时,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优质技术支持,使清洁能源技术在更广范围内变得可负担,造福全世界。“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庞大,吸引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电池等核心零配件供应商聚集在中国。同时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推动加快创新步伐,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研发也离不开中国。”

  迪斯认为,中国太阳能、电池和电动汽车等行业起步较早,相应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更为成熟,具有先发优势。同时,内部市场广阔、需求旺盛,助力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提升。

  迪斯总结说,如果汽车企业追求长期成功,就必须在中国发展,不仅在本地生产、研发,还应占据一定的中国市场份额。“德国汽车工业和中国紧密关联,跨国车企持续在中国投资,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德国汽车业前景是光明的。”

  谈到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迪斯认为,中国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企业产品不仅面向本国市场,向全球其他地区出口是国际化企业的天然倾向。“德国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我们同样希望向全球其他国家出口德国汽车。”

  迪斯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良性竞争、促进产业迭代和成本降低,进而改善整个行业发展态势,从整体来看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有很大帮助。”

  谈及新能源车企出海,迪斯建议企业针对欧洲市场和消费者的特点,增强当地对中国汽车品牌的认知。

  迪斯认为,欧洲不仅具有成熟的汽车市场,消费者的特点也非常鲜明:由于用户群体更加年长,他们更加关注汽车品牌可信度、经销商和维修售后服务,做决策时比中国消费者保守;此外,选择新能源车型的欧洲消费者普遍不是首次买车,是更为成熟的用户群体,非常关注汽车转售价值。“许多中国企业都在尝试走进欧洲市场,我认为,逐步完善本地化还需要更多时间、一致性策略和一点点耐心。”

  迪斯说,中国车企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现在越来越多地投资欧洲国家,不仅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就业,也为欧盟和中国汽车产业的合作沟通架起了桥梁。(单玮怡 刘向 慕尼黑报道)

  泰国电动汽车协会副会长素罗: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大势所趋

  泰国电动汽车协会副会长素罗·桑尼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全球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当前,中国作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者,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所谓中国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

  素罗驳斥了新能源领域有关“中国产能过剩论”的说法。他认为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的代表,在环保性能方面具有诸多优势,普及电动汽车是当下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从这个层面讲,不仅不是过剩产能,而是推动全球绿色发展的先进产能。

【首页+汽车频道 头条新闻】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是共赢之道

  在泰国曼谷素万那普机场一处停车场,司机为一辆广汽埃安电动出租车充电。新华社发(拉亨摄)

  中国提出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45%,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我认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远未饱和。”素罗说。

  从全球范围看,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要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素罗指出,当前产能远不能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中国电动汽车布局早,具有较强竞争力,众多发展中国家对其潜在需求巨大。

  素罗表示,泰国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汽车生产国,近年来出台不少政策扶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中国汽车制造商利用其先进技术优势在泰设立工厂,组建合资企业,受益最大的就是泰国民众。“中国电动汽车布局泰国市场,一方面带来竞争,让泰国老百姓有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也带来先进技术,促进了就业,未来将助力泰国形成完整的电动车产业链。”

  “全球化背景下,我认为各国在工业发展方面应该优先合作,而非实施保护主义措施。应通过互相合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中国合作共赢,让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从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受益。”素罗说。(高博 万后德 曼谷报道)

  日本瑞穗银行商务解决方案部主任研究员汤进:

  电动汽车在全球方兴未艾

  日本汽车问题专家、瑞穗银行商务解决方案部主任研究员汤进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追求绿色低碳是全世界的共识和潮流,当前电动汽车在全球的发展方兴未艾,不存在“产能过剩”。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销量为120.3万辆,仅占全球销量的8%。“将不到10%的比例称为产能过剩显然是没有道理的。”汤进说。

  汤进指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具备很强的创新优势,能够针对市场动向迅速作出反应,再加上技术及市场份额领先的电池优势以及电子产品等方面的优势,一同打造出中国电动汽车整体上的产业链优势。

  汤进说,美国传统车企在电动汽车领域面临中国企业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下降,是“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甚嚣尘上的主要背景。美国抛出这一论调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抑制中国的发展势头,使自己在博弈中处于更有利地位。

  美方官员在谈到“产能过剩”时特别指出补贴问题。对此,汤进表示,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世界各国都在对绿色低碳产业实施补贴。

  美国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为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提供约3690亿美元税收激励和补贴。欧洲多个国家也从公司税收到个人购置等方面普遍对电动汽车产业实施补贴措施。

  汤进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竞争帮助中国打造出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这是中国电动汽车能够以性价比取胜的重要原因。“如果研究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就会知道那些说中国汽车因为补贴而便宜、靠补贴席卷全球的言论站不住脚。”

  “应该认识到,美国现在放慢了汽车电动化的速度,并不是真的要改变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而是通过指责中国产能过剩、设置各种壁垒等保护主义手段,试图将中国电动汽车挡在外面,给本国企业争取时间,赢得发展机会。”汤进说,“对产业来说,保护主义导致不能充分参与竞争,实际上会延缓技术的进步过程。”(刘春燕 钟雅 东京报道)

  英国商会前首席中国事务顾问吴克刚:

  世界需要更多电动汽车

  中英商务业务发展资深顾问、英国商会前首席中国事务顾问吴克刚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全球视角来看,电动汽车行业并没有发生“产能过剩”的情况。“世界需要更多的电动汽车。”

【首页+汽车频道 头条新闻】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是共赢之道

这是在英国考文垂拍摄的由中国吉利集团投资后转型生产电动汽车的工厂。新华社记者 张亚东 摄

  吴克刚说,国家之间的产能发展不平衡主要源于竞争力的地域性差异,将这种产能发展不平衡称为“产能过剩”是一种误导。

  吴克刚认为,西方国家对电动汽车需求的波动可能受到政府补贴减少、部分国家推迟淘汰燃油车的最后期限等因素影响。例如,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去年9月宣布,将禁止销售汽油和柴油新车的时间表从2030年推延至2035年。

  吴克刚说,中国电动汽车质优价廉,有助于世界加快向电动汽车转型的步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在不少英国汽车行业人士看来,中国近年来加快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展现出明显的规模优势,这有助于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更多中国电动汽车品牌进入英国,不仅降低了电动汽车价格,还鼓励了行业创新,让消费者和汽车行业都受益。

  吴克刚表示,英国各界不乏欢迎中国电动汽车品牌进入英国、期待深化英中汽车产业合作的声音,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希望更多中国企业赴英国及欧洲地区探索合作机会。”(赵修知 拉里·尼尔德 伦敦报道)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