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由宁波前湾新区管委会联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主办,浙江省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及盖世汽车承办的“第三届前湾汽车产业创新高端论坛”将于宁波前湾新区举办。
当前,绿色能源与智慧出行已成大势所趋。面对汽车行业前所未有的变革,数位专家院士、企业领军人物、知名投资机构代表等将齐聚宁波前湾新区,聚焦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共同探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当下机遇与未来趋势,旨在打造汽车产业技术领域的“行业风向标”和“产业影响力”,从而推动区域产业转型提升,助力构建区域产业发展生态。
“省创中心六大联合实验室”揭牌——启动开幕仪式
汽车产业是宁波前湾新区的龙头产业和经济支柱。当前,宁波前湾新区已形成汽车智造全产业链,涵盖“原材料—零部件—系统集成—整车制造—后市场服务”等各个环节,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2022年,宁波前湾新区实现整车产量50多万台,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260.8亿元,占宁波近40%、全省1/5,其中新能源汽车全年产值达350亿元,同比增长358.2%,成为工业经济的突出增长点。
论坛上,省、市领导将出席并致辞,宁波前湾新区将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展示宁波前湾新区竞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雄心。
浙江省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省创中心”)是一个面向世界前沿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和省市重大需求,面向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浙江吉利控股集团CEO,省创中心主任李东辉将对省创中心的业务布局、技术突破、发展目标等展开阐述。
系统了解省创中心后,省创中心各联合实验室负责人和相关领导将正式启动“省创中心六大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聚焦“绿色”与“智能”——行业主题报告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中国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如何推动汽车产业向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本次论坛,学界和产业的各位代表将围绕绿色能源、智能网联、技术变迁、资本投资和供应链创新等方面,分享基于产业研究和行业实践的应对之策。
在能源方面,能源科学家,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将以《面向碳中和的汽车技术路线探讨》为题分享如何利用绿色能源推动智慧出行的发展。
在电池方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泓将聚焦《固态动力电池研究》,为汽车动力电池发展贡献智慧方案。
在芯片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罗安将以《电能变换与芯片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的思考》为题展开分享,讨论如何设计出更高效的芯片来支持系统的运行。
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杨桂林将展开《先进机器人技术及其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的主题演讲。
在汽车研发制造和智能网联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将聚焦汽车仿真,发表《仿真和汽车制造》主题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将从宏观层面分享《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及产业化推进》;聚焦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ACM中国副主席、ACM理事会常务理事张燕咏将以《人工智能与汽车创新》为题展开分享。
在资本投资方面,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世海将以《股权投资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下的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为题,探讨如何吸引更多的投资来支持智慧出行的发展?政府和企业应如何合作来促进汽车产业的迭代升级。
最后,在研发创新方面,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李传海将以《聚势启新 智创吉利》为题,围绕吉利汽车的具体实践,探讨如何通过研发创新来支持汽车行业发展。
作为宁波最为重要的汽车整车制造基地,宁波前湾新区已落户上汽大众、吉利汽车两大整车龙头企业,涵盖大众、奥迪、斯柯达、吉利、领克、极氪、smart等七大汽车品牌,建成整车产能超150万台;集聚150余家新能源“三电”、车联网、汽车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企业,涵盖15家世界500强及全球行业前10强企业项目,汽车产业链入选全省十大标志性产业链“链长制”试点,宁波前湾新区还入选了浙江省“415X”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核心区。
整体而言,“第三届前湾汽车产业创新高端论坛”的召开将打通产学两界对于汽车产业最新发展的信息交流,凝聚产学研的合作力量,为汽车技术落地和产品创新贡献更多智慧。同时,对于宁波前湾新区而言,将有助于持续招引头部新能源整车企业,把握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积极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科技革命的新坐标。(图文:由前湾汽车产业创新高端论坛提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