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12日,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与会发表演讲提出,新能源汽车不能只做“量的冠军”,更要成为“质的标杆”。只有市场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中国汽车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付炳锋表示,上半年,我国汽车市场延续良好态势,多项经济指标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这是最近几年来上半年运行表现最稳的一年,预计全年将保持稳定增长,这是非常来之不易的。
首先,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效,市场结构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在“三纵三横”路线图指引下,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导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主导力量,为迈向汽车强国打下坚实基础。我国汽车产销规模连续两年跃升3000万辆台阶,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年产销突破1000万辆。到目前为止,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达到10%。展望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1600万辆,新车销量占比有望超过50%。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市场的主导力量,标志着我国电动化转型升级上升到稳态发展的高度,顺利完成第一阶段产业与市场结构的调整,实现了从传统燃油车主导到新能源汽车引领的历史性跨越,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可行经验。
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引领行业提质向新。随着电动化转型,行业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三电系统等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处于领先地位。技术快速迭代和成本优化,促进了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和市场化普及,成功将新能源汽车带入大众消费区间。电动化、智能化有效融合,相辅相成,巩固扩大了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优势;电动化与高效内燃机、氢燃料、合成燃料等多技术路线融合创新,可以实现在复杂应用场景下节能与减排的最优解决方案。这既符合我国“双碳”目标要求,也与全球汽车产业绿色转型目标高度协同。
中国品牌进入国际广阔市场,成为全球消费者的选择。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规模持续攀升,产品已覆盖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充分满足了不同市场、不同地区的多样化需求。中国品牌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浪潮中实现了质的飞跃,产品综合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活力引发全球瞩目。传统技术应用也迈向高质量新台阶,这在今年的上海车展、香港车博会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中国汽车深度融入全球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国际供需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
付炳锋指出,电动化加速全球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智能化与人工智能创新热潮汇成洪流,迈向换道赛车下半场。
从全球来看,电动车渗透率持续增长,2024年已接近20%,中国市场已经在40%、50%区间运行,欧洲电动化占比也在20%左右。当前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的大趋势毋庸置疑,正在继续引领汽车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电动化和内燃机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是节能减碳的可行路径。中国愿意与欧美日韩等产业优势国家和地区同频发展,为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研发符合当地需求的多技术路线产品,推动全球汽车产业持续向节能低碳转型。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新一轮全面兴起,与汽车智能化下半场深度融合。经过近年来的产业化实践,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智能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取得较快发展,我国乘用车组合驾驶辅助渗透率已接近60%,中国在全球率先做出榜样。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变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模型算法创新、硬件性能提升和数据积累的赋能下,汽车的智能化发展与人工智能自然相融,一批优秀的智能汽车品牌和科技生态企业脱颖而出,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加快实现向低碳智慧出行方式的转变。与此同时,在产业链及制造领域,全方位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实现节能降碳和定制化生产的提升。
电动化、智能化使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融入全球发展。汽车本身就是高度全球化产业,汽车没有国界。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中国品牌的创新成果应当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能源结构、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相适应,逐步实现“在当地,为当地”。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为全球”的发展理念,共同促进中国汽车产业融入国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全球消费者创造更大价值,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付炳锋同时认为,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将惠及全球汽车产业。产业链供应链是汽车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是产业健康运行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合资合作打造了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坚固基盘。中国汽车供应链是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保障。
中国汽车产业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市场,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稳定的发展基础,吸引着跨国车企与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投资布局。合资合作几十年来,跨国公司通过技术转移、本土培育等多重路径,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推动中国汽车供应链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融合。随着汽车产业开放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形成了庞大且极具韧性的本土汽车供应链体系,必将成为全球汽车采购体系的重要部分。
协同创新为中国汽车供应链带来强劲动力。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协同创新和不断深入,创新成果沉淀到供应链体系,底盘系统、动力系统、三电产品、混动技术、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多项供应链成果已转化成关键核心的零部件资源,支撑车企开发出丰富的产品。
伴随整车国际化布局的推进,中国汽车供应链走向全球的步伐持续加速,通过海外并购、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等方式,成功融入世界零部件采购体系,成为全球供应链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汽车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开放合作,为当地的汽车产业带来转型契机,为当地民生带来福祉。目前,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已与全球汽车行业领先国家形成了多层次、成熟的合作模式。未来中国汽车供应链也将与更多的汽车新兴国家展开合作,同整车制造一起展现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效的方向演进,并成为全球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保障。
付炳锋还提出要促进“双碳”互认互信,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同目标,各国都在积极应对。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新能源汽车快速市场化发展,有效推动能源转型和交通运输结构的升级。国际互认互信是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规则方面取得主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标准体系。中国注重实践,在光伏产业、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全球领先。虽然不同国家在低碳发展观念上存在差异,但减排方向是一致的。互信是全球共同减排的基础,标准趋同是互信的前提,中国在电动化发展取得的宝贵经验,对全球汽车节能减排有积极意义。在相关国际标准研究制订中,应当充分借鉴中国经验,完善丰富现有标准。希望在未来中国的创新实践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标准法规框架能实现深度的结合,打通在碳足迹领域里的互认,为车企和零部件走向国际市场奠定良好的条件。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共建碳管理体系为导向,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开展离散制造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并利用团体标准快捷形成各类零部件核算的细则,解决中小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难题,并丰富全球装备制造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二是建设行业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此项工作得到广大企业支持,刚刚的发布仪式启动了平台建设工作。其中EPD平台既为行业企业提供了碳足迹相关信息发布平台,同时也为汽车行业产品碳足迹国际互认奠定基础。三是建设汽车行业碳足迹数据库,报送产品碳足迹排放因子,支持国家数据库建设,为全球汽车产品碳足迹因子提供中国数据。
最后付炳锋提到了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维护汽车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话题,“我们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应该把我们家里的事解决好,我们不能由‘内卷式’的竞争再走向‘外卷’,这是行业的共识。真正的竞争优势最终依靠价值创造,需要车企从技术创新、产品品质、用户体验、品牌文化等维度发力。”
他强调,汽车产业转型是一个巨大工程,经过多年艰苦奋斗,我国汽车行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近年来,企业为了争赛道、求生存,加之互联网生态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汽车行业也暴露出多方面问题。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成为最突出表现。与此同时,以“拉踩式营销”“网络水军”“黑公关”等无底线蹭流量的网络乱象频出,严重污染了汽车产业生态,极大危害了行业健康发展。
中汽协会多次组织行业企业进行了专题研讨,布置相关工作,并建立行业问题应对机制;通过加大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促进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传播行业正能量,维护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在此前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2025年进一步加强了相关工作,重点是发布“三项倡议”:
3月18日,发布《关于规范企业数据发布的倡议书》,及时叫停企业发布“销售周榜单”;4月21日,在上海车展前夕,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强调压实企业责任,规范对自动驾驶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5月31日,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这是行业出手整治无序“价格战”系列行动的举措,为行业乱象踩下刹车。
此外,为了严格防止“内卷外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正在采取措施,推动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尊重当地文化和法律,保证出海有序成长。这段时间以来,“反内卷”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行业主流车企也主动作为,加强自律,特别是快速采取了实质性举措带头维护供应链稳定,维护供应商利益。当前,“反内卷”治理工作还在不断深化,今后将进一步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汇聚行业正能量,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产业生态。(文/杨晓红 图/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