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是一次跨越,也是一次重塑。从传统制造到智能绿色转型,从国内竞争到全球布局,中国汽车产业在“十四五”期间不仅实现了产销量的跃升,更在产值规模、消费拉动等方面表现突出,一跃成为我国经济第一支柱,彰显出其对我国经济平稳向上发展的强大支撑力。
产值跃升 区域集群协同发力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在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写在文中第三篇的开头。其中,新能源汽车更是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汽车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四五”期间勇担经济发展重任,产值实现稳健增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链上下游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比重的10%。2021年,我国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2022年,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高于制造业3.3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工业经济稳定恢复,汽车行业生产增速超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3%;2024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7.7%,其中汽车行业增长较快,增速达9.1%;今年1~10月,汽车制造业增长明显,增加值同比增长11.8%。
种种数据表明,汽车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制造业增长的核心引擎。在此过程中,多个汽车大省也呈现出集群化、差异化发展态势,实现当地汽车产业量质齐飞,助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实现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361.8万辆,占全国1/4。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占营运车总量的57%,公交电动化率超99%,累计建成超级充电终端超1700个,高速路服务区基本实现充电设施全覆盖。
得益于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等众多整车企业及其配套产业链,在“十四五”期间,安徽汽车产业成功实现腾飞,助力安徽迈入工业大省行列,前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据悉,“十四五”以来,安徽汽车、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分别增长2倍、1.5倍,今年前三季度安徽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及汽车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安徽造”享誉全球。
力争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重庆也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能级跃升。“十四五”期间,重庆集中力量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当地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158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254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从4.3万辆跃升至95.3万辆,实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3大系统、12大总成、56类部件全覆盖。
驱动新增长 汽车消费品零售额5万亿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提升传统消费,加快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与此同时,要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作为大宗消费的“顶梁柱”,汽车类消费品零售额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攀升,汽车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畅通循环的关键力量。
“‘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消费恢复较强。”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我国汽车消费从2020年的3.94万亿元一路升至2024年的5.03万亿元,摆脱了2018~2020年连续3年徘徊在3.9万亿元的被动局面。
具体来看,2021年,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我国汽车类零售额达4.38万亿元,同比增长7.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93%。2022年,我国汽车类消费品零售额达4.58万亿元,同比增长0.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41%,较上年提高0.48个百分点。到2023年,我国汽车类消费品零售额达4.86万亿元,同比增长5.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3%。
2024年以来,在中央“两新”(以旧换新、报废更新)政策持续发力,以及各地因地制宜实施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的带动下,我国汽车消费潜力得到极大释放,当年汽车类消费品零售额顺利突破5万亿元,达5.03万亿元。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汽车报废更新超290万辆,置换更新超370万辆,带动汽车销售额9200多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汽车报废、置换更新补贴政策等因素带动下,2024年全国汽车产量累计增速自9月起连续4个月回升,全年产量较上年增长4.8%;新能源汽车产量高速增长带动配套产品充电桩产量较上年增长58.7%。
今年以来,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不断扩围加力,持续加码。截至今年10月22日,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已突破1000万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汽车类消费品零售额已超4万亿元,达40009亿元。根据此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监测数据,预计今年政策期满时,补贴申请的汽车以旧换新总量将超1200万辆,直接带动的新车销售额将接近1.7万亿元。
此外,在前景广阔的县域市场,一场关乎汽车消费的机遇盛宴正在开启。“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每年都如约而至,极大带动了我国县域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车型总销量为39.7万辆,到2024年已迅速攀升至759.75万辆。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里斯战略咨询公司发布的《新物种新理念新趋势—新能源汽车消费洞察与预测(2024—2025)》,2024年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下沉市场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大增,增速达35%,份额占比攀升至40%。
20%增速 彰显中国经济韧性
持续增长的汽车零售额展现了汽车市场规模之大,而经历了“V型反弹”的汽车产业投资额则展现出中国汽车强大的市场信心和产业韧性。崔东树感叹道:“近两年汽车投资超乎预期,远高于其他制造业行业投资增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在疫情散发、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高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滑3.7%。而当疫情与供应链的阴霾散去,在政策扶持与产业协同之下,2022年,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7.5个百分点,高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3.5个百分点。到2023年,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高达19.4%,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6.4个百分点。2024年,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7.5%,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4.3个百分点。今年1~10月,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达17.5%,高于制造业投资近15个百分点。
从2021年3.7%的下滑,到2025年前10个月17.5%的增长,超20%的增速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近年来,从“三电”系统到智能网联,从原材料开采到整车制造再到后市场服务,从汽车到机器人、飞行器,一批汽车领域重大项目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花结果,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在形成全球最完整、最具韧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同时,也为多地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创设良好环境,赋能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的发展韧性与潜力还体现在对外资的“磁吸力”上。2022年,我国汽车产业全面取消外资投资限制。当年,汽车制造业引资大幅增长263.8%。2024年,我国实现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全面“清零”,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超2200亿元。
今年6月发布的《2025胡润制造业外企在华投资30强》中,汽车制造业上榜企业多达12家,集中度最高,企业数量占整体榜单的四成。胡润集团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过去跨国公司主要将产品销售到中国市场,随后逐渐转为在中国制造,如今步入了与中国携手研发的全新阶段。这是因为,当前中国在多个行业的发展理念及技术上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也正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体现。”
从总投资100亿元的华晨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到大众安徽加速落地,再到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开工、百亿元投资的博世智能驾控产业创新项目……凭借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十四五”期间,众多外资车企、供应商持续加码在华投资,既是对中国市场抱有极大发展信心,更是看重颇具活力、开放包容的产业创新环境。
正是在国内外车企协同发展之下,中国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策源地与资源集聚地,以绿色可持续的“中国方案”带领全球汽车产业加速迈向电动化、智能化新时代。从制造大国到产业强国,汽车产业正以“第一支柱”的姿态,支撑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