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暨淮南深度融链发展大会(2025)在安徽省淮南市举行,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在高层论坛上分享了全球汽车供应链变革的八大趋势。他指出,中国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动力电池、芯片和软件将成为未来供应链竞争的焦点,而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全球化发展、跨界延伸能力、安全稳定体系建设、零部件企业战略转型、整零供需矛盾解决以及“新四化”发展方向都将深刻影响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这些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勾勒出未来汽车供应链发展的全景图。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
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体系中,中国已经展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在进入欧洲及新兴市场时都受到高度关注与欢迎。这种认可源于中国在技术与产业发展上形成的先行优势,使中国企业能够敏锐捕捉海外市场机遇。在具体领域,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装机比例已接近70%,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在智能化领域,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了从“两头在外”到自主输出的重大转变,大量增量零部件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这种转变预示着中国在未来汽车赛道上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整车产能的全球占比不断提升,预计到“十五五”末期,中国汽车年产销将达到4000万辆,其中海外生产或销售约1200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销比例的45%左右。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含中率”概念的出现——即全球整车中采用中国零部件的概率将不断提高。这一指标的重要性不亚于整车本身的市场份额,标志着中国汽车供应链已进入质量并重的新发展阶段。
在供应链的关键领域,动力电池、芯片和软件正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这三个领域兼具极端重要性与极端不确定性,构成了汽车产业供应链的核心议题。在电池领域,中国已是全球动力电池强国,但全球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更多国家致力于建立本土自主可控的电池供应链,促使电池企业必须调整发展战略。供应链上游的锂、钴、镍等关键资源分布集中,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使得资源保障成为电池行业的重中之重。
技术迭代同样给电池供应链带来严峻挑战。液态电池仍处于创新活跃期,而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最乐观预测2027年即可实现小规模产业化。这种技术快速演进意味着现有庞大产能可能因技术更新而沦为落后产能。缺乏技术支撑的企业若过度扩张传统技术产能,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此,动力电池供应链成为三大关键链条中最需关注的一环。
芯片领域的安全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疫情期间的“芯片荒”对全球汽车产业造成巨大冲击,促使各国积极布局汽车芯片设计与生产。汽车芯片的特殊性在于,即便缺失一颗价值仅2-5元的小芯片,也可能导致整车无法上市。这种特性使得芯片供应链安全建设成为汽车行业的常态化任务。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汽车芯片产业正在快速崛起。在地平线、华为等企业的带领下,难度最大的汽车算力芯片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为产业链提供了稳定的保供支撑。然而,一辆汽车需要上百种不同类型的控制芯片,涉及功率、电子、通讯等多个领域。在这些小芯片领域,国产化比例仍然偏低,进展程度整体不足。芯片领域依然是汽车智能化进程中的重要技术瓶颈。
软件在汽车产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研发设计到应用层面,软件对汽车的影响全面而深入,其中操作系统尤为关键。若中国生产的汽车未能采用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未来进行系统切换的代价将极其高昂。历史经验表明,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都曾经历过操作系统受制于人的发展阶段。汽车操作系统一旦固化,围绕其形成的大量软件和生态就将变得至关重要。底层软件与应用软件共同构成的软件集群,已成为汽车新供应链的重要领域。
中国汽车供应链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焦点。过去中国供应链以输入为主,如今则面临国际化发展的新需求。未能及时赶上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的传统汽车强国,特别是欧洲国家,正积极寻求与中国供应链企业合作,以实现技术与产业升级。因此,中国供应链企业的全球发展不仅关乎自身成长,也关系到全球供应链的升级进程。
在国际化进程中,企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贸易出海方式空间收窄,而将工厂直接迁移至目标市场又面临配套不足、招工困难等挑战。为解决这一困境,部分企业创新性地提出了“双工厂”模式。该模式将工艺控制等核心环节保留在中国本土的“大脑工厂”,在海外设立以自动化生产为主的“手脚工厂”。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远程控制,既降低了海外工厂对高级技工和工程师的依赖,又有效控制了出海风险。
同时,跨国企业在华战略也在发生转变。从“在中国,为中国”到“在中国,为世界”,跨国企业正将中国零部件产品带入全球市场。这些扮演链主角色的企业,有效推动了中国供应链的长短链出海,成为促进中国制造能力与全球市场对接的重要力量。
汽车供应链正在加速向其他领域跨界延伸。研究表明,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船舶等新兴领域所需的许多零部件,均可来自汽车供应链。为汽车提供动力电池的企业可同时服务船舶和机器人行业;汽车上的感知器件如激光雷达、摄像头及控制芯片,几乎可以无缝对接到具身机器人领域。这种跨界延伸不仅为汽车企业开辟了新赛道,更重要的是为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快速对接了成熟且庞大的供应链体系,使其无需从零构建产业链。汽车链与具身技术的结合,有望在这些新智领域实现快速领跑。
对整车企业而言,构筑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已成为新的战略重点。在供应链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需要在精益生产与供应链安全之间寻求平衡。过去推崇零库存的模式已不足以应对当前挑战,整车企业必须投入更多资本、人力,进行更合理的区域布局,建立兼顾效率与安全的供应链体系。然而,许多企业尚未从战略高度思考供应链安全,对关键零部件的供应缺乏前期预警,亟需进行战略转变。
零部件企业同样需要战略调整。通过“快反近供”与持续技术迭代,零部件企业可以从被动转向主动,走出行业内卷。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已成为零部件企业的核心能力,随着整车开发周期从过去的6-7年缩短至不足一年,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就地供应成为汽车产业集群块状式发展的新趋势。哪里有整车企业,哪里就会形成配套供应链体系,这不仅是成本考量,更是供应链安全的需要。
技术迭代对零部件企业至关重要。依靠一次性技术创新和大规模制造的发展模式已经结束。如同电池行业,一旦技术更新换代,原有产能就可能成为负担。零部件企业必须建立持续的技术和工艺迭代能力,不仅要保证供应可靠,还要比整车企业快半步甚至一步,保持持续领先。
在整零关系方面,供需矛盾仍然是主要问题。传统领域产能过剩导致供需失衡,而新领域则出现结构性矛盾:整车企业难以找到可靠的新型零部件供应商,特别是那些决定竞争力的智能化、AI化技术;同时,大量来自电子、通讯、控制领域的企业因车规要求高、认证周期长而难以进入汽车供应体系。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搭建面向新需求与新供给的供需平台,使供需双方在研发阶段就能实现对接,提高匹配效率。
展望未来,汽车供应链将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新四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融合化,要求实现跨界发展、软硬件结合、制造与服务融合、黑科技与传统部件协同。通过“新四化”发展,中国汽车供应链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再次实现产业领先,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汽车供应链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产业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竞争力。中国汽车供应链应当把握趋势、主动求变,在全球汽车产业新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文/杨晓红 图/车百会研究院)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