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吉利控股亮相COP30:科技驱动全链路零碳转型 全球协同共创可持续未来
2025-11-14 18:59:28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责编:杨芸菲

  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市举行。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头部企业以及学术院校参与此次盛会,围绕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共同目标展开探讨交流。作为最早一批加入全球契约组织的中国企业,吉利控股集团受邀出席COP30联合国发布会、中国角主题边会等活动,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企业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成果。

  打造绿色制造新标杆 推广全链路循环管理模式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绿色制造的引领者,吉利控股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制造全流程,构建了覆盖“绿色工厂-循环利用-能源管理”的智能制造体系。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陈益民在“中国工商力量推动全球气候转型”的论坛上介绍,吉利控股已打造1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11家“无废工厂”、5家“零碳工厂”,6家整车基地使用100%可再生电力,工业三废合规排放率达到100%。吉利首创“全链条无废管理模式”,入选国家工信部与生态环境部首批“无废企业”典型案例,彰显了行业领先的绿色实践水平。

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陈益民

  在能源管理方面,吉利自主开发EMS 2.0能源管理平台,融合物联网与AI技术,实现对9大制造基地能耗的动态监测与智能优化,并大力推进“风、光、储”一体化微电网建设。在材料循环利用领域,吉利推动循环钢、循环铝等材料在车身上的规模化应用,整车可回收率提高至96.6%以上。通过将“绿色低碳无废”纳入供应商准入体系,截至2024年底,已覆盖481家供应商、2488类零件,实现年度固废减量1.8万吨。

  吉利致力于让绿色能源在不同出行场景中落地生根,构建了从“碳捕集-甲醇制备-运输加注-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参与建设的全球首个十万吨级绿色甲醇工厂已投产,可实现二氧化碳年减排量约16万吨。吉利控股旗下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推出“醇氢+电动”双技术路线,其49吨甲醇重卡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较柴油重卡降低53%。此外,全球首艘醇氢电动集散两用船“远醇001”于今年成功首航,续航达1500公里,能耗下降42%以上,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

  开放协同科技创新 探索全球绿色出行新思路

  在以“全球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中国角边会上,吉利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全球协同与科技创新成果备受关注。吉利历时4年完成“吉利星座”一期64颗低轨卫星组网,覆盖除南北极外全球区域,能为全球提供物联通信服务,赋能智能网联汽车、海洋渔业、低空出行、交通物流等领域,具备为用户提供卫星物联网通信的全球服务能力。

  吉利与雷诺携手成立动力总成技术公司——浩思动力,专注于混动、燃油、变速器等高效动力解决方案的研发与应用,年产可达500万套动力总成。同时,吉利还与雷诺达成巴西战略合作,通过雷诺巴西公司生产及销售双方的新能源车型,加速双方在拉美地区汽车市场的拓展。吉利国际EX5远销全球33个国家,更在马来西亚、巴西、希腊、哥斯达黎加、埃及等国家稳居当地纯电市场销量第一。吉利EX2(吉利星愿)也于近日在巴西正式上市,与吉利国际EX5形成合力,进一步巩固吉利在当地市场的领先地位,并计划一年内登陆五大洲市场,陆续进入欧洲主要市场及东南亚地区。在马来西亚,吉利助力宝腾逐步迈向现代化、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技术赋能宝腾e.MAS 7与e.MAS 5等电动化车型投放,帮助宝腾开启电动化进程,助力马来西亚落实《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目标。

  “自然受益”理念融入全价值链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COP30中国角“可持续发展技术赋能商业向善”边会上,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发布《自然与生物多样性报告》,成为首家发布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专项报告的中国汽车企业。该报告参考联合国《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与TNFD披露框架,系统梳理了全价值链的自然相关影响、依赖、风险与机遇,展现了吉利与国际接轨的透明度与责任感。

  此举是吉利探索人、车、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探索,不仅彰显了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军者的责任担当,更向世界证明,中国车企有能力、有体系、有远见,并在为了保护地球家园、实现中国汽车强国梦、共创万物繁荣的世界不懈努力。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吉利将一如既往坚持长期主义,坚持科技创新,以绿色制造实践,为碳中和做出积极贡献, 共建低碳可持续的出行产业新生态,不断拓展汽车工业的可持续边界,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资料来源:吉利)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