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由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主办,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企业与班组建设专业委员会承办,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协办,鞍钢集团工会委员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工会联合会等13家单位支持举办的首届全国职工“文化创意、岗位创新、管理创效”大赛(以下简称“三创大赛”)总决赛在北京举行。
新时代产业工人践行工匠精神 优秀创新项目脱颖而出
本届“三创大赛”共有1242项项目参赛,涉及28个行业系统,10余位大国工匠、20余位全国劳模积极参与其中,经过前期初赛、复赛层层选拔,572项职工创新项目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其中文化创意赛道118项、岗位创新赛道315项、管理创效赛道139项。最终在总决赛中,三个赛道共95项成果获得一等奖;185项成果获得二等奖,其中“文化创意”成果35项,“岗位创新”成果105项,“管理创效”成果45项。 180余项优秀成果在现场进行了展演展示推介。
本届“三创大赛”旨在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人才强国建设的要求,培育壮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力量,通过具体的举措,调动全国各地工会、企业和职工的力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着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参赛的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携成果参赛、分享创新经验,为大赛注入“高技能基因”。 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会长李守镇表示,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当下,我们要深刻理解全会提出的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职工作为企业创新的主体力量,作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基层实践者,其创新活力的激发,直接关系到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关系到“产改”深化的实效。“三创”大赛的举办正是架起了交流的平台,培育了创新的沃土。
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副会长刘迎祥指出,继续挖掘赛事价值,推动大赛从“单次活动”向“长效平台”升级,让大赛成为职工成长的“加油站”、工匠培育的“孵化器”,让更多职工在创新实践中实现“从会操作到精技艺、从求完成到求卓越”的转变。
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企业与班组建设专业委员会会长王建介绍,这场汇聚产业工人创新智慧的全国性赛事,突出全国职工“匠心筑梦. 向新而行”主题,凸显“匠心庆百年·三创见非凡”。本次大赛聚焦职工岗位创新实践,全面展现广大职工勇于创新、善于创造、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为百年工运注入崭新活力。
多家车企创新项目获奖 彰显汽车产业创新实力
自今年3月全国职工“三创”大赛启动以来,全国各地工会积极宣传引导,企业报名踊跃,职工参与热情高涨。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行业的1242项申报项目,集中呈现新时代职工“敢创新、善创造、能创效”的动人风采。
据介绍,572项决赛项目覆盖机械、航空、航天、钢铁、冶金、电力、纺织、煤矿、建筑、汽车、石油、石化、交通等28个行业,涉及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文化传播等16个重点领域。一线职工主导的项目占比超过90%,充分体现了“创新源于岗位,创造就在身边”的大赛理念。
作为产业创新的先锋队和排头兵,聚焦汽车行业,包括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乘用车(杭州)有限公司、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汽车及相关企业的创新项目在此次大赛中获奖。
分赛道来看,文化创意赛道的118项成果,打破了“工业=冰冷”的刻板印象。职工们从敦煌美学中汲取灵感设计国宴餐具,将极薄钢材巧妙转化为冬奥会文创产品,在地铁空间打造城市记忆墙,在工位上点缀精神图腾鼠标垫,一系列富含创意与温度的作品,生动诠释了劳动之美与文化之韵。
岗位创新赛道的315项成果,直面企业生产中的“痛点”与“难点”。职工们通过小改小革与自主创新,有效破解诸多生产技术难题。例如一套自主研发的轧制技术,使1180MPa级超高强钢产能跃居世界领先;一台全地形管道自动焊装备,焊接效率提升3倍;一项双电机驱动桥构型,成功打破国外在商用车电驱核心技术的垄断。这些来自钢铁、汽车、能源、石油等领域的“硬核创新”,不断刷新“岗位创新”的高度。
管理创效赛道的139项成果,则以“激活团队”为核心,通过搭建技能共享平台、优化创新激励考核等方式,显著提升管理效率与职工积极性。一套数据模型助力炼钢厂累计降本5500万元;一套无纸化系统将汽车制造图纸发放周期从2天缩短至30分钟;一套零缺陷管理方法使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合格率从85%提升至100%;一套质量大数据模型让柴油机索赔额降低2475万元。这些耀眼的数据,充分彰显了“以管理破局、以创新提效”的实战价值。
以赛事为平台打造 “创新、实用、推广、价值”的高效闭环
据了解,为保障赛事的公平性与成果质量,大赛建立了“专业评审+实践监督”的双重保障机制。三大赛道分别组建了由工会系统、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及企业代表构成的评审团队,围绕“创新性、实用性、推广性、价值效果”等核心维度,结合一线实际需求开展评审,杜绝“纸上谈兵”。同时,大赛还特别设立由“大国工匠”领衔的仲裁委员会,全程监督赛事组织与评审流程,确保每一项成果都经得起实践与时间的检验。
中华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大国工匠、全国职工“三创”大赛仲裁委主任高凤林强调,从翻阅材料到现场答辩,从技术质询到成果核验,每一项成果都让大家看到了新时代职工创新的力量,也让大家找到了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生动答案”。
总决赛期间,三个赛道采用差异化评审形式:文化创意赛道采取“成果展示+答辩”,突出劳动文化的传播价值;岗位创新赛道采用“现场实操+答辩”,检验成果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成效;管理创效赛道通过“成果汇报+答辩”,重点评估团队效能提升的内在逻辑。
“‘三创’大赛不仅是职工创新成果的竞技与展示平台,更是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的‘孵化器’与‘连接器’。”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赛事不仅着眼于筛选优秀成果,更致力于构建“创新—转化—推广”的全链条生态。总决赛结束后,所有获奖成果将纳入全国职工创新资源库,通过各级工会阵地和企业园区进行推广应用。大赛组委会还将组织“创新经验巡讲”活动,邀请大国工匠、全国劳模与获奖职工深入企业,分享创新思路与实践方法,带动更多职工投身创新实践。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