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使行业、企业、市场终端对能量密度、续驶里程、充电效率、成本控制的追求“一路狂飙”,但安全永远是动力电池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那颗定盘星。
今年4月,工信部正式发布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并将于明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则被誉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发布,不仅仅是愈加严苛的“约束”,而更像是“唤醒和赋能”,让全力向前奔跑的新能动力电池产业,在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冷静、清醒地去思考和权衡安全与创新、效率与可持续增长的问题,试图让全产业链回归到安全与创新并重的本真。
日前,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信装备研究院联合承办,山东省机械工业协会、中关村智慧能源产业联盟支持的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在山东枣庄举行,来自政产学研企各界专家齐聚,共同探讨安全、可持续、高质量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路径。
安全、创新、协同并重,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共向奔赴
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相伴相生,动力电池产业同样风起云涌。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动力电池产业的产量、销量和装车量持续大幅攀升。其中,国内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达1121.9GWh,累计同比增长51.4%;累计销量1067.2GWh,累计同比增长55.8%;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493.9GWh,累计同比增长42.5%。
除了规模的持续扩张,多元技术创新也早已在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全面铺开。值得注意的是,被誉为安全性与能量密度“完美平衡”的全固态电池,正受到包括整车企业、 动力电池企业、资本市场的集体追捧。近来,多家头部电池企业不约而同加大了对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且纷纷宣布了旗下全固态电池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与此同时多家车企也宣布了颇为“激进”的全固态电池上车时间表。日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也对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路径做了规划和预判: 2030年小规模应用,2035年大规模推广。种种迹象似乎预示着,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已箭在弦上。
在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上,欣旺达推出新一代聚合物全固态电池,正式宣布加入“全固态军团”,该款产品能量密度达400Wh/kg。在性能不断突破的同时,欣旺达推出的新一代全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能如何呢?采访中,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旺达动力”)中央研究院院长徐中领告诉记者,除了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之外,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该款全固态电池实现了 20Ah电芯在不到1MPa超低压力下循环寿命1200周,并通过200℃热箱等安全测试。“在追求更高能量密度的研发中,我们也取得了最新的实验室成果——520Wh/kg的锂金属超级电池实验室样品,软包循环也突破了500周。”徐中领透露。
能量密度持续攀升的同时,以安全为本的创新才有价值。正如欧盟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孙金华院士在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现场所言,守住安全底线,才能确保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安全+高能量密度,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方向,新一代全固态电池的推出,也印证了欣旺达在坚守安全与创新兼顾中所奉行的长期主义。自2015年前瞻布局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到正式推出第一款全固态电池产品,在持续创新的路上,我们不断尝试通过全产业链的深度参与、全区域战略布局以及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努力把每一颗电池做到‘高安全、零缺陷’。”采访中,欣旺达动力副总裁王华文说。
事实上,固态电池较稳定的安全性能,已经得到行业一致认可。在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期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许艳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基于更高的安全性优势,全固态电池也成为动力电池领域未来发展备受关注的技术路线之一。谈及对固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的预判,许艳华认为,预计2027年左右将实现小批量装车,但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技术成熟度的提升以及迈过成本控制这道关。“2030年之前,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仍是磷酸铁锂。”她说。
“目前来看,磷酸铁锂在综合成本与安全性方面仍具备较为明显的优势。从检测实践来看,固态电池在安全表现上总体稳定,即使在极端滥用条件下,也不易出现明火或爆炸。不过,固态电池在电极-电解质界面稳定性、生产工艺成熟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同时当前成本也偏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持续迭代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努力。”深圳普瑞赛思检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辉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聚合力创新协同 打造新能源电池区域生态
近年来,凭借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间的紧密合作、技术创新成果的持续落地,在“政产学研企”多方联动的背景下,具备地方特色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在全国多地相继形成。
山东省枣庄市作为本次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的举办地,今年9月,获得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联合认证的“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称号。
枣庄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究竟有怎样的差异化优势?据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翟军介绍,目前,包括吉利、理想、欣旺达、中创新航、科达利在内的多家整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链相关的278家企业陆续入驻枣庄,其中锂电产业已形成正极材料21万吨,负极材料4万吨,电解液22万吨,隔膜21.5亿平方米,电芯和PACK50KWh,拆解5.5万吨的产能。
不仅如此,枣庄在打造动力电池产业创新链方面也卓有成效。早在2013年,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就落户枣庄,目前该中心已进入国际标准化实验室序列。围绕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政产学研企实现了深度融合,枣庄先后搭建新能源电池创新平台184个,授权有效专利2800多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和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9家,2023年枣庄锂电产业集群被科技部授予创新型产业集群。
持续打造多元布局的新能源电池产业生态,是枣庄未来的方向。“面向未来,围绕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枣庄将持续拓展终端应用场景,加快布局先进储能新赛道。目前已具备支撑独立储能电站四处,储能项目三处,装机规模达到562兆瓦,1124兆瓦时。” 翟军说。
打造区域电池产业集群新生态,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协同。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在大会现场表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材料企业与电芯企业协同攻关、降本增效,电池企业与整车、储能企业协同优化产品性能,回收企业与生产企业协同构建闭环体系,形成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生态,有利于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源电池产业集群。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铸造协会会长张立波表示,新能源电池产业的未来方向已清晰明确。一方面锂电池技术已经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的新技术路线加速验证落地,产业代替迭代进入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能源转型浪潮下,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终端电气化等领域,对电池的需求持续往上。新能源汽车、高速充电迈向了光储充化一体化运营。当前正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产业链上下游应更加重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快产业产品的迭代升级,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多方联动 托举中国电池从容出海
在全球市场,中国动力电池的出镜率、占有率同样呈现持续攀升的态势,依托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海外布局的持续深化,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得到巩固。
数据显示,1~9月,国内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出口达199.9GWh,同比增长45.5%,占前9月累计销量的18.7%。其中,动力电池累计出口129.1GWh,占总出口量64.6%,同比增长32.7%。中国动力电池的全球化布局与竞争,正进入规模保持领先、技术更趋多元、市场潜力持续释放的良性循环。
随着中国电池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提速,如何更加从容地出海,也成为摆在电池产业面前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能源互联网设备与技术分会副秘书长蒋晓健表示,欧盟出台的《新电池法》,对提高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透明度、可追溯性,碳足迹核算,关键材料循环利用及关键金属的回收效率,电池寿命和性能管理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出海步伐日渐加快的中国电池产业来说,满足海外法规要求势在必行,这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与联动。据了解,通过与电池企业的高效联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能源互联网设备与技术分会牵头已经完成了锂离子电池铜箔碳足迹报告的量化标准,为助力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更科学地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和碳关税提供了可参考的数据和标准支撑。
为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电池高质量出海,电池企业也在积极推进与全球标准、法规、数据的互通、互认。2023年,欣旺达动力正式加入全球电池联盟,并协同旗下各业务板块积极推进电池护照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以更加绿色、透明、可持续的状态从容出海并参与全球竞争做出了贡献。
“在帮助电池企业安全、高效、顺利出海的过程中,专业检测机构发挥着关键作用。”许辉勇指出,“除了完成电池产品本身的安全与性能检测,我们更专注于为企业在本土化运营和全球市场拓展中,提供以产品认证与合规为核心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例如,协助整车厂和电池厂系统规划从国内到海外市场的路径,确保产品全面符合各地法规与认证要求。作为国内检测机构和全球电池联盟成员,我们也积极搭建国内外技术交流的桥梁,推动动力电池技术标准的国际对接,覆盖从质量安全到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追踪与追溯,为企业提供从本土到海外市场的端到端专业技术支持。我们期待通过全产业链的协作,进一步提升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