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能技术群
未来5~15年,内燃机仍将是汽车重要动力来源
节能技术群方面的判断认为,应推进节能低碳多路径并举发展,未来5~15年,内燃机仍将是汽车的重要动力来源。到2040年,含内燃机乘用车(HEV、PHEV、REEV)销量在乘用车新车中的比例将达到1/3;到2035年,传统能源乘用车实现全面混动化;到2040年,混合动力汽车在传统能源商用车新车占比将超过65%,低碳零碳商用车的渗透率也将达到15%以上。
“节能技术群的总体目标非常明确,即通过系统性的技术革新,为汽车产业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我们为乘用车和商用车规划了清晰且差异化的技术路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节能技术群召集人李开国告诉记者,“对于乘用车,我们的核心策略是‘动力升级,混动是重点’。对于商用车,由于应用场景复杂,我们采取‘多动力并存’的务实路径。”
据张进华介绍,在本领域中,汽车节能技术将向动力来源多元化、能源效率最大化、控制方式智能化方向发展。高效动力系统迭代升级将推动热效率进一步突破,混动专用发动机最高热效率可达48%;零碳燃料与传统能源互补支撑多元动力体系并行发展;多材料混合结构集成设计与新材料应用深化轻量化发展;智能技术赋能将促进能量管理全局动态优化。预计到2040年,传统能源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将达到3.5L/100km。
“特别强调本次路线图新增的一个关键指标——乘用车和商用车平均碳排放强度。这一核心修订亮点,首次设立了明确的碳排下降目标:到2040年,乘用车平均碳排放强度比2024年下降60%,重型长途牵引车(49t)新车平均碳排放强度下降41%。”李开国告诉记者,“这个指标的科学性体现在采用热值折算法,将电力消耗也折算为碳排放量。这意味着,我们对纯电动车、插电混动车的评价不再只看电耗或油耗,而是统一到‘碳’尺度上。”
新能源技术群
未来5~15年,新能源汽车将成主流产品
未来5~15年,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市场主流产品。预计在该领域将以电动汽车的能效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提升为目标,推进高比能、高安全、全气候的动力电池和新体系电池技术迭代升级,突破集中式电驱动系统的机电深度集成、分布式电机系统与智能底盘深度耦合,加大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从产品角度来看,预计2040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85%以上,其中BEV占80%;新能源商用车的应用场景将从当前的城市、短途场景不断拓展至中长途场景;到2040年,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达到75%左右;到2040年,燃料电池汽车将从当前的万辆级提升至10万辆、百万辆级,总体规模达到400万辆以上。
从技术指标方面看,乘用车(以技术领先的典型A级新能源乘用车电耗为例)的百公里电耗将在2030年、2035年、2040年分别达到小于10kWh、9.5kWh、9.2kWh的水平。商用车中技术领先的重型长途纯电动牵引车(49t)的综合工况百公里电耗将在2030年、2035年、2040年达到小于135kWh、128kWh、122kWh的水平;纯电动客车(12m长途客车)的综合工况百公里电耗将在2030年、2035年、2040年达到小于58kWh、54kWh、51kWh的水平。2040年,氢燃料乘用车综合工况平均氢耗小于0.6kg/100km,氢燃料商用车综合工况平均氢耗小于6kg/100km。
共性支撑技术群
未来5~15年,向智能化、集成化、跨域融合转型
未来5~15年,共性支撑技术将向智能化、集成化、跨域融合转型。智能底盘将向形态多元化、部件线控化、控制智能化方向升级;电子电气架构向功能架构集中化、硬件架构模块化、软件架构服务化方向发展;汽车芯片技术将向高性能、高集成度、低功耗方向演进;车用操作系统将向一体化融合迈进,支撑形成开源开放、软硬芯垂直整合的生态体系。
智能网联技术路线群
未来5~15年,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市场化快车道
未来5~15年,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市场化发展快车道。预计基于AI的端到端架构和支持模仿/强化学习的数据闭环将成为智能驾驶主流解决方案,并将进一步实现可解释、可进化,叠加可实现全方位情境感知和跨生态全局交互的全面认知智能座舱,汽车将转型为“智能移动空间”。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技术日益成熟,网联协同应用场景沿着“辅助信息交互-协同感知-协同决策控制”的路径纵深发展,场景覆盖度、安全可靠性不断提升,与单车智能协同支撑无人驾驶大规模安全应用。
从具体产品形态及渗透率角度看,预计到2030年,乘用车新车将全面普及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商用车新车中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市场渗透率将在2030年、2035年分别超过50%、85%。到2035年,具备L3/L4级功能的智能网联乘用车将达到70%以上;具备L4级功能的商用车将超过35%;具备L4级功能的自动驾驶营运车辆新车销量在2030年、2035年分别实现10万辆级和百万辆级规模。到2040年,L4级在智能网联新车中全面普及,L5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智能制造技术群
2040年,全面支撑汽车制造智能化转型
汽车制造技术路线图首次与汽车产品技术路线图并立,成为《路线图3.0》的一大看点。智能制造技术群首创“汽车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分级方法”以及实施方法论,在参照并符合国家智能制造的整体架构与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汽车产业的特殊性,对汽车智能制造的总体水平以及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精准的分级、分析和落地指引。
“汽车智能制造的总体目标包括4方面:一是提质、增效、降本、低碳,这是本质追求;二是制造全过程各环节一体化打通,这是前进方向;三是建设智能制造生态,这是基本形态;四是支撑‘新汽车’打造与升级,这是最终目的。”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路线图3.0》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智能制造技术群召集人赵福全告诉记者。
据预测,汽车智能制造生态将极大改变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及商业模式,行业将出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新汽车”。“新汽车”的正式提出无疑引起了行业的极大关注。“路线图以‘新汽车’来表征全新的汽车产品,并将其定义为基于数据、具有自进化能力、承载智能移动空间的新物种,这充分彰显了‘新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本质区别。由此出发,汽车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图描述的就是,如何打造‘新汽车’的创新体系、相关技术以及方法论。”赵福全指出。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