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聚焦安全护航创新 多方发力推动汽车智能化良性发展
2025-07-31 08:58:05来源:经济参考报责编:田蜜

聚焦安全护航创新 多方发力推动汽车智能化良性发展_fororder_res01_attpic_brief

在广州南沙区,搭乘小马智行自动驾驶无人商业化出租车的乘客到达目的地后下车。(资料照片)

  公安部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科技部发布《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工信部推动L2级辅助驾驶强制国标制定……近期,不少相关部门针对辅助驾驶等驾驶自动化技术密集发布相关举措。业内专家表示,智能化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其发展也需要加强引导和规范,相关部门的一系列举措聚焦安全领域,为技术创新的落地推广提供有力护航,有助于行业的长期良性发展。

  智能化技术渗透率持续提升

  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消费者接受度的不断提高,各类汽车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逐步提高。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符合L2级自动驾驶标准的乘用车在新车中的占比由2023年的52.1%增长至59.7%。尤其是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中高端车型市场,符合这一标准的乘用车在新车中的占比接近70%。

  IDC研究显示,中高端车型消费者对高阶驾驶辅助功能的体感将逐渐产生变化。这一群体对高阶驾驶辅助功能的感知将在未来几年中逐渐由亮点配置转化为基础配置。

  IDC中国研究经理王博表示,高阶驾驶辅助功能的逐渐普及,使用户开始习惯于将驾驶行为部分托管于车辆。长期而言,相关技术的发展将带来商业模式的改变,出行服务属性将逐渐凸显,推动市场实现新的增长。

  不仅是市场活跃,在政策层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超过50个城市出台了智能驾驶地方性法规,通过地方立法先行先试,支持智能驾驶技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更多样化的场景中以及更大的规模上进行试点应用。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汽车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姚垠国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技术维度看,乘用车辅助驾驶功能或许是向自动驾驶过程发展的阶段性形态。长尾场景问题、伦理道德、传感器性能等核心挑战可通过当前辅助驾驶阶段的发展经验来逐步解决。

  “从市场维度看,市场需求驱动辅助驾驶功能作为‘独立功能路线’持续完善。短期内用户的出行需求主要集中在城市拥堵跟车、高速定速巡航、自动泊车等场景,持续优化‘智驾’功能短期内更具商业价值。”姚垠国说。

  多方发力守住“智驾”安全底线

  值得关注的是,在辅助驾驶功能在市场不断推广的同时,相关技术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各个品牌不断加强“智驾”功能的推广和宣传;另一方面,时有发生的事故以及部分自媒体平台对于不同品牌产品的测评也引发了公众的持续关注。

  姚垠国表示,现阶段搭载智能辅助驾驶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需保持注意力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然而,部分用户对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存在误解,过度信任和依赖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增加了事故风险。同时,汽车行驶中面临大量复杂场景,特别是种类繁多、发生概率较低或者突发的长尾场景,而现阶段智能网联汽车的决策控制算法面对未曾训练过的场景任务仍然面临一定发展瓶颈。

  为了进一步促进相关技术的规范化发展,多个部门近期密集发声。

  工信部在此前委托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执行国家标准计划《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指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渗透率的逐步提高,在改善驾乘体验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交通事故,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在此前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据公安部了解,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这些“智驾”系统暂时还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也就是说,由系统辅助驾驶人去执行一些动态驾驶的任务,车辆还是需要人来操控,驾驶人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

  在加强车企管理方面,王强表示,将积极配合工信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督促车企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的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杜绝夸大和虚假宣传。

  在加强法律配套方面,“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推动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规规章,明确0到2级辅助驾驶系统‘人机共驾’的法律属性,同时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不断提升辅助驾驶系统技术可靠性,制定相关的安全技术标准,并探索将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辅助驾驶的操作规范纳入驾驶人教育培训和考试范围。”王强说。

  科技部也在不久前发布了《指引》,将驾驶自动化技术划分为先进驾驶辅助阶段、有限制阶段的自动驾驶、无限制阶段的自动驾驶3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驾驶自动化的责任主体进行了明确划分,意在指导驾驶自动化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规范开展,防范驾驶自动化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的科技伦理风险,推动该领域健康发展,确保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和推广符合社会公众利益。

  业内专家表示,汽车智能化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其应用还不成熟,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技术的规范管理,不仅是出于对技术安全的考虑,也是引导产业创新走向良性道路的必要之举。

  技术落地有待进一步规范

  专家普遍指出,安全问题作为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的核心焦点,不仅在于安全是相关技术的核心问题,而且也是相关技术未来的效益所在。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教授王建强在2025新能源智能汽车新质发展论坛上指出,智能汽车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而智能汽车技术则是解决交通安全的关键手段,智能汽车技术已成为突破驾驶人局限性的主要手段。

  “驾驶自动化系统具有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相关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过程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价值追求和伦理考量。”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人工智能伦理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表示。

  为了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的落地应用,多个专家建议加强对产业研发和推广的引导。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企业的有序发展和技术的规范应用。特别是智能驾驶法规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L3及以上阶段,现有的法规和标准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并为技术的应用落地提供正确的指引和促进。”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表示。

  姚垠国则建议,企业联合组建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以共享平台为基础,建立高效的漏洞反馈与应急处理机制,在收到漏洞报告后快速组织技术团队进行修复升级,并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测与动态加固。

  “政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专家和法律界的合作,推进智能驾驶责任认定和事故处理流程的升级。加速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完善智能驾驶汽车在事故中的责任认定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姚垠国说。(记者 袁小康)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