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CIBF2025在深圳开幕 共筑零碳新生态
2025-05-16 15:58:4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责编:田蜜

  5月15日,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5)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作为全球电池行业的重要风向标,本届展会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倾力打造,以 “链动全球・赋能绿色・驱动未来”为主题,聚焦电池技术革命与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汇聚全球顶尖企业、科研机构与行业领袖,旨在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澎湃动能。

【资讯】CIBF2025在深圳开幕 共筑零碳新生态_fororder_【8】CIBF2025在深圳盛大开幕 共筑零碳新生态195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新能源产业正以颠覆性技术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全球电池需求将激增至3500GWh。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正引领全球技术迭代与标准制定。CIBF2025紧握历史机遇,全面升级为覆盖“材料-电芯-装备-回收-应用”的全产业链超级平台,展览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吸引3200余家全球顶尖展商、超40万专业观众齐聚,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

  展会同期举办四大高端峰会及200余场学术报告,深度解码产业趋势,包括CIBF2025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电动航空及下一代电池技术交流、CIBICS电池产业合作论坛以及同位素核电池研讨会等。

【资讯】CIBF2025在深圳开幕 共筑零碳新生态_fororder_【8】CIBF2025在深圳盛大开幕 共筑零碳新生态500

  在开幕式上,CIBF2025组委会主席、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理事长郑宏宇表示,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新能源行业也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2025年作为我国新能源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转折点,正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4%、39.2%、18.5%,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2025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标志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迈入新阶段。

  郑宏宇指出,“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大家对今年宏观经济环境的普遍预判。但中国经济的内生韧性频频让人感到 “超预期”。一季度5.4%的增速领跑主要经济体,其中新能源领域表现尤为亮眼——新能源汽车出口44.1万辆,同比激增439.%;动力电池出口达37.8GWh,同比增长21.5%,这些数据生动诠释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深刻转变。

【资讯】CIBF2025在深圳开幕 共筑零碳新生态_fororder_【8】CIBF2025在深圳盛大开幕 共筑零碳新生态948

  郑宏宇强调,在一切都刚刚好的时间,以“链动全球・赋能绿色・驱动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在这里与大家如约见面。本届展会覆盖15个展馆,展览面积近30万平方米,汇聚了3200余家参展商,预计吸引观众超40万人次,涵盖了电池材料、设备、电芯制造、Pack技术及回收再利用等全产业链。

  CIBF作为全球电池技术首发高地、全链生态聚合平台、跨域创新协调枢纽、数智赋能体验中枢,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推动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CIBF依托其规模优势、全链整合能力及对市场的深度赋能,已成为中国能源产业的“晴雨表”和“加速器”。

  在技术展示方面,下一代电池技术集群爆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等颠覆性技术步入量产前夜。宁德时代或首发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的第三代凝聚态电池,比亚迪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模型全球首秀。展会特设“颠覆性技术体验区”,打造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技术转化窗口。

  数智化与绿色闭环双轮驱动,AI赋能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动力电池“身份认证”追溯平台、自动化拆解与梯次利用技术等,展现了中国在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领先地位。活动现场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蓝皮书2024》及《低空飞行器电池标准化白皮书》,并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备忘录,推动行业标准化可持续发展进程。

  面对欧美本土化政策与技术壁垒,中国电池企业正以“技术+标准+ 生态”组合拳破局。展会特设“国际馆”,促成中外企业在资源循环、回收技术等领域的竞合博弈,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规则引领者”跃迁。

  CIBF2025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球电池行业提供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也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助力世界经济回升向好。(资料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