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对了什么?
2024-05-27 14:47:01来源:参考消息网责编:郑思雯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一事关中国汽车工业前途方向的重要论断,自提出至今已整整十年。十年来,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浪潮深刻改变全球汽车产业,中国汽车业迅速反应,抓住历史机遇,在多个关键领域占据领先优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做对了什么?记者近日采访业内专家与企业人士,一探究竟。

  变化举世瞩目“换了人间”

  近些年来,中国顺应汽车产业变革趋势,统筹技术创新、市场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十年间,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再上一个量级。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0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整车出口达491万辆,超越日本首次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

  十年间,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2023年,中国新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30%。销量榜前十名的汽车品牌,中国本土自主品牌已拿下四席。具体到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则展现出“统治力”,在销量榜前十名中斩获8席。此外,30万元人民币以上中高端市场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产品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刚刚突破2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不足8万辆。销量榜前十名的汽车品牌,全数被合资汽车厂商的外国品牌包揽。如今情况已是“换了人间”。

  十年间,中国汽车产品体验发生革命性进步。3秒、4秒级的零百加速性能,线性平顺的起步和刹停,优异的车内静谧性等等,诸多曾经在昂贵的进口“洋汽车”或合资品牌产品才可享受的产品体验,如今已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上普及。而如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自主变道、自动泊车、多目标识别避让等辅助驾驶功能,让车辆软硬件持续迭代优化、常用常新的在线升级(OTA)能力,这些曾经在燃油车上无法想象的智能化功能,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已经普及。此外,新能源车的耗电量相较于汽油价格,大幅降低了消费者的日常使用成本。

  成功源于坚持开放竞争

  今天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然而发展新能源汽车,中国并不是起得最早的那个。早在上个世纪,欧美日等国的汽车企业就已着手开展辅助驾驶等智能化技术研究。2012年特斯拉发布的第一代Model S,是全球首款“软件定义的”智能电动汽车。

  东风集团岚图汽车CEO卢放是中国汽车产业“新能源变革”的亲历者之一,早在2011年他就曾参与某欧洲知名汽车品牌具备辅助驾驶功能工程样车的在华测试工作。他回忆说,发展新能源汽车,许多发达国家理论上都比中国更具先发优势。但2014年前后是个关键窗口期,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将重塑全球汽车工业的趋势苗头已经显现,当“发令枪”响起时,中国比任何国家行动都要迅速。

  一是坚定走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不动摇。智能化、电动化为主要特征的新能源汽车是不是未来的大趋势,直到现在仍有不同意见。然而,从税收、用地、审批手续、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中国各级政府一直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推出、调整各种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早在2015年,中国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青海省的青海湖地区,国家电网就铺设了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

  二是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繁荣,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电动”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通过OTA技术,不断升级迭代整车软件系统,优化整车软硬件使用体验甚至释放新功能,进而使一款汽车持续迭代、常用常新。这是智能新能源汽车相较传统燃油车的一项“独门绝技”,而“这项功能非常强调用户体验,与互联网思维相契合”。

  卢放说,中国“造车新势力”和传统汽车企业虽然优势不同、路径不一样,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完成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和新能源化转型。“欧美日等国的一些知名汽车品牌燃油车卖得太好太顺了,转型负担有些重。但一些企业现在进步也很快。”

  三是坚持“敞开大门搞建设”的发展策略。2019年,美国智能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首座海外工厂在上海开工建设,当年底建成投产。当时,特斯拉的产品相较许多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仍有明显优势,有不少讨论认为特斯拉进入中国,放进来的是“鲨鱼”而不是“鲶鱼”,会把许多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咬死。如今,尽管特斯拉仍是中国市场上最畅销的汽车品牌之一,但许多中国企业品牌也成长起来。

  专家表示,中国汽车工业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晚、底子薄,但走过了一条引进学习、消化吸收,最后创新驱动、引领潮流的道路,中国经验证明开放竞争才能进步,封闭自守没有出路。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日本汽车问题专家、瑞穗银行商务解决方案部主任研究员汤进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竞争帮助中国打造出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这是中国电动汽车能够以性价比取胜的重要原因。

  新的十年市场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4月1日至14日,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突破50%,这一目标原计划2035年达成。这是中国绿色交通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显著标志。

  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含电量”将进一步提升。近段时间,奔驰、宝马多家外资品牌纷纷将最新款智能化纯电汽车摆上C位,而一些以混动、增程为主打产品的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也纷纷迈出“纯电动”转型步伐。

  中英商务业务发展资深顾问、英国商会前首席中国事务顾问吴克刚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全球视角来看,电动汽车行业并没有发生“产能过剩”的情况,“世界需要更多的电动汽车”。

  业内人士表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有待各国企业共同努力挖掘。据了解,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约8500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约950万辆,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60%。卢放说,如果全球汽车市场哪怕也有50%实现新能源替代,那对全球汽车产业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现有产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文/马骁)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