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若干关键技术的思考
2023-12-12 14:24:28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责编:郑思雯

  近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23全球汽车芯片创新大会暨第二届中国汽车芯片高峰论坛”在无锡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发表精彩演讲,分享了他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若干关键技术的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若干关键技术的思考_fororder_image001

  孙逢春表示,回顾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正处于先发或暂时领先的地位,这主要有5大标志:整车、电池、电机驱动系统、车联网规模全球第一、充电设施的规模全球最大、总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

  “十四五”规划以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下半场,我国在技术方面应该说定义了一个体系以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能源与交通融合,这是汽车强国或交通强国的一个技术体系。同时,仍然坚持“三纵三横”大战略,即纯电动、插电混、氢电及电机、电池、电控。未来,进一步提高能效,在小四电方面要继续发力,特别是电空调、电制动、电转向、电悬架等。智能网联方面,我国部署了传感网联决策,也就是算力,操纵、系统安全等一系列技术体系,构成了一张完整的未来国家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孙逢春认为,我国汽车发展有几个特征,动力电源化、底盘线控化、驱动轮毂化、座舱个性化、车控集中化、车网高速化,这是一个系统总体架构的特征。也就是说,未来无论是内燃机动力也好还是燃料电池动力也好,输出的仅仅是电力,传统意义上的内燃机机器驱动工作模式将会消失。在底盘上的核心部件主要是线控驱动,制动线控悬架以及线控转向,当然还有一个动力也在底盘上。

  未来从电驱动系统来讲,轮毂电驱动将会是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将会集驱动、减速、转向、制动或承载一体化,解决受限空间的一体化集成问题,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一个主流技术。

  关于小四电方面,孙逢春强调了整车航天级环境与高效节能管理,在节能降耗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潜力可挖,这也是未来的整车热管理和冷暖一体化空调方面以及隔热保温方面要做的大量工作。

  孙逢春指出,下一代电池技术与产品基本特征是长续航里程,快速补能,也就是超快速充电,运行高效,还有超安全电池,长寿命和低成本。

  谈到未来电池及系统的基本特征,他表示,第一,电池应该是往全气候方向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全气候电池。第二是全固态电池,真正的全固态里面没有任何液体,电解质都是固体固态。第三是开关电池,因为低温或者高温同时兼顾很难,如果用热管理,在一个温度点上去进行充电或者放电,用的时候开,不用的时候关,就能够进一步保障安全。

  对于芯片发展的理解,孙逢春表示,“2018年我在院士大会上做的一个报告,谈到了我们国家几个方面的一些问题,重点提到了车规级芯片、功率芯片及车控操作系统等。未来要搞智能网联,传统燃油车是人机环系统,车速由于时延在数百毫秒,所以应该是在50公里以下,这个我们可以基本解决。新能源汽车则是人机电环系统,时延常数应该到数十毫秒,速度可以到100公里以内。未来真正的全自动驾驶,应该是一个光机电环系统,也就是完全意义下的自动驾驶,车速会大于100公里,现在正在发展的量子计算与通信将会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所以未来的关键是传感、决策与算力、传输和执行速度。” 

  在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十四五”规划初期,我国在智能驾驶方面做了芯片及软件等部署,同时也一直在呼吁要打通芯片技术开发的原始创新、共性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的协同,以及从芯片的研究开发到整车的使用芯片并搭建创新平台,在汽车芯片、软件、操作系统、验证、测试范围内实现性能测试或功能开展规模化的示范应用。

  孙逢春指出,“芯片生态非常重要,我对汽车芯片发展有一个愿景,希望能够有组织地开展科研,不是说完全由政府来组织,也可以是行业组织,比如协会以及行业自愿地组织芯片企业、整车企业,另外有组织的共性技术开发,有组织的标准与测试认证先行先试,有组织地构建安全可控,对全球开放包容的芯片与软件产业链。特别是汽车芯片软件开发测试工具与装备我国一定要自己要有、要用,协同创新不断迭代形成自主生态。总之,汽车芯片产业具有重要性、特殊性,新生态的构建需要汽车或芯片等多行业的同仁共思、共识、共行、共建、共享、共用。”(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