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在华销量持续下滑 本田中国公布7月终端汽车销量
2023-08-10 11:09:38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责编:郑思雯

  8月3日,本田中国公布7月终端汽车销量。数据显示,7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累计销量为8.96万辆,同比下滑32.84%;而1-7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累计销量为61.92万辆,同比下滑23.80%。从数据上来看,本田在华仍然延续自2021年以来销量持续下滑的颓势。2022年,本田在华累计销量137.3万辆,相比2021年全年下滑12.1%,早一年的2021年,本田中国年销量为156万辆,同比下滑4%。销量的不断递减令本田在华面对的压力正在持续增加。

在华销量持续下滑 本田中国公布7月终端汽车销量_fororder_image001

  销量持续下滑的压力正令本田在中国市场做出转变,开始加入国内日渐兴起的插混市场的角逐。自今年3月份起,本田在华两家合资公司先后已投放超过4款PHEV车型。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插混车型销量72.7万辆,同比增长92.28%,是国内最具增长前景的细分市场之一。

  本田中国公布的销量数据中,占比达21%、13.2万辆的电动化车型销量是本田公布的销量中唯一的亮点。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田的电动化车型中涵盖了“HEV、PHEV、BEV”三大技术类型。从细分车型的销量来看,今年以来着重投放的插混车型并未帮助本田有效提振销量。今年以来,广汽本田投放两款插混车型分别为,5月20日上市的雅阁e:PHEV、6月19日上市的全新一代皓影e:PHEV。广汽本田曾表示,“全新雅阁e:PHEV将迅速打开热销局面,增强雅阁品牌在竞争激烈的B级车市场的战斗”“皓影是广汽本田继雅阁之后电驱化的第二弹。”

在华销量持续下滑 本田中国公布7月终端汽车销量_fororder_image002

  同样,东风本田今年以来也已投放两款插混车型,今年3月,全新一代CR-V e:PHEV上市,7月3日,全新一代英仕派e:PHEV上市。“东风本田将积极关注插混市场的动态和变化,广泛收集客户针对插混车型体验的建议,做出积极调整,并通过CR-V和英仕派的插混车型,让插混技术得到市场的更多认可。”对于两款车型,东风本田副总经理潘建新表示。此外,对于PHEV市场的发展,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郑纯楷此前也曾表示,“PHEV在现阶段来说,确实有它的场景优势,同时技术也比较成熟,特别是本田的HEV生根了那么多年,把它变成PHEV是很快的,这个技术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在销量上,东风本田的CR-V e:PHEV上市较早,在皓影e:PHEV上市后,CR-V e:PHEV还顺势宣布全系售价下调2万元,今年1-6月累计销量也仅有3581辆,月均不到600辆;直接打出“油电同价”旗号的雅阁e:PHEV,6月销量仅有176辆,显然与雅阁这一合资品牌产品标杆的市场地位不相匹配。

  除了在插混车型上采用“油电同价”的定价策略之外,在今年更早时间,本田方面也曾通过发动价格战来挽回当前颓势。2023年年初,东风本田于湖北拉开价格战的序幕:思域政企补贴共2 万元;CR-V 燃油版 2 万元补贴、混合动力版补贴 4.4 万元、2022款插混版补贴6万元;英仕派燃油版补贴4万元、混合动力版补贴5万元等。但从数据上来看,东风本田的“以价换量”成果并不突出,根据东风集团官方产销快报,2023 年上半年,东风本田累计销量为22.6万辆,同比下滑33%。

  在今年上海车展期间,本田方面曾公布了最新的“电动化”战略,2027年后,本田在中国推出的所有车型均为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不再投放新的纯燃油车型。这一计划,还较原计划提前三年。规划称,2024年本田在华将推出三款纯电车型,分别为广汽本田的e:NP2和东风本田的e:NS2,以及e:N品牌概念车“e:N SUV 序”。

  然而,本田在2024年才姗姗来迟的第二轮纯电攻势能否取得成果,其前景并不明朗。本田e:N品牌下,曾在2022年推出第一轮试水车型,但e:NP1、e:NS1销量上市至今分别仅有6972辆、8062辆,宣布第一轮攻势已以失利告终。不过,作为本田在华合资方也开始积极“自救”。在前不久东风本田20周年活动上,东风本田宣布将推出全新的自主品牌于下半年亮相,主攻纯电车型,目前首款车型已开发完毕,预计明年上市。对此,东风本田表示,新“自主品牌”的车型研发工作,将由中方团队负责,本田方面并不参与,由此开发的新车型将通过该“自主品牌”销售。(图文:由本田中国提供)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