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特斯拉发布2022影响力报告:全年总减碳量增长60%达1340万公吨 可持续经济加速到来
2023-04-26 14:41:1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责编:郑思雯

  过去一年,特斯拉在全球狂收360多万份工作申请,除了近期频上热搜的工厂工人月薪过万、一人上班全家保险之外的高福利,真正吸引全球人才的原因可不止于此——北京时间4月25日,特斯拉正式发布《2022特斯拉影响力报告》,让人们再一次看到,特斯拉正带领行业向可持续未来大踏步前进,秘密宏图第三篇章正在加速实现。

特斯拉发布2022影响力报告:全年总减碳量增长60%达1340万公吨 可持续经济加速到来_fororder_image001

  报告指出,2022年,特斯拉全年总减碳量环比增长60%,车主总计减少1340万公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单车制造过程中减少了30%的温室气体排放和15%的水资源使用,且90%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都得到回收利用。

  产品层面,报告指出,Model Y全轮驱动版已经成为迄今为止对能源利用最高效的SUV,依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现行续航测试标准,Model Y全轮驱动版的能源效率达到了4英里/每千瓦时,即在该测试环境下,每千瓦时的电能可驱使Model Y行驶4英里(约6.4公里)。

  这也让这款车型成为全球消费者的选择,并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高居销量榜首。据特斯拉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Model Y是欧洲第一季度最畅销车型,同时也是美国第一季度非皮卡车中的最畅销车型。

特斯拉发布2022影响力报告:全年总减碳量增长60%达1340万公吨 可持续经济加速到来_fororder_image002

  同时,特斯拉在车辆自动驾驶、充电、OTA升级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体验优势,以及借此给车辆带来的常用常新、持续增值的终生价值,也在报告中有所体现:

  车辆智能与安全方面,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可以使车辆安全性提升至美国平均水平的8.5倍;补能体验方面,特斯拉全球充电网络的正常运行时间高达到99.95%,当使用特斯拉超级充电桩时,可以做到充电15分钟,续航320公里(较2021年250公里提高了28%)的畅快体验。

  此外,特斯拉还在报告中强调了其此前在投资者日上公布的秘密宏图第三篇章相关规划的重要性,并再次表示了特斯拉对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变的信心。

  据悉,报告经由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依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质量控制标准声明》严格审阅,以保证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特斯拉发布2022影响力报告:全年总减碳量增长60%达1340万公吨 可持续经济加速到来_fororder_image003

  安全性提升至8.5倍 超充效率同比提高28%

  “安全始终是特斯拉的首要任务。”在2020年电池日活动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说。

  报告显示,2022年,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将行驶安全性提升至8.5倍。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数据,2022年每百万英里中使用Autopilot技术的特斯拉车辆平均发生0.18次事故,而美国平均百万英里事故量为1.53次。

  同时,2022年,Model Y在美国国家交通安全管理局(NHSTA),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和澳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ANCAP)的安全评级中均达到了5星。

特斯拉发布2022影响力报告:全年总减碳量增长60%达1340万公吨 可持续经济加速到来_fororder_image004

  在备受关注的补能体验与续航里程上,报告称截至2022年,特斯拉拥有并运营着全球最大的快速充电网络,共在全球建设了超过45,000个超级充电桩,且其正常运行时间达到99.95%。当使用特斯拉超级充电桩时,可以做到充电15分钟,续航320公里。

  同时,特斯拉还将持续提高其产品的续航和能源的使用效能,进一步消除人们的“充电焦虑”。以Model S为例,自2012年至今,特斯拉已经将Model S的续航里程从410公里增加到Model S全轮驱动双电机的650公里,提高了50%以上。

  告别化石燃料 2050年之前实现100%可持续能源使命

  今年3月1日的特斯拉投资者大会上,马斯克指出特斯拉秘密宏图的第三篇章将致力于在2050年前实现地球能源的完全可持续。

  在刚刚发布的报告中,特斯拉也再次强调了秘密宏图第三篇章中的五个可以显著推进可持续能源转变的关键领域:1. 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现有电网;2. 全面转向电动车;3. 在家庭、商用和工业领域使用热泵;4. 高温工业生产电气化及可持续制氢;5. 在飞机和船舶上应用可持续能源。

  从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来看,为了尽快实现100%可持续能源的使命,特斯拉目前正在从产品、储能、工厂,再到供应链整合等不同维度入手,协同推进秘密宏图第三篇章的相关举措。

特斯拉发布2022影响力报告:全年总减碳量增长60%达1340万公吨 可持续经济加速到来_fororder_image005

  产品层面,在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量上,使用太阳能充电的Model 3/Y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仅为燃油车平均排放量的1/10,即便是用普通电网充电的Model 3/Y,其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也仅为燃油车的1/3;

  储能方面,第一季度,特斯拉储能装机量同比增长360%,提高到3.9千兆瓦时,创造新纪录;同时,其能源产品故障率低于0.001%;

  工厂方面,截至2022年底,特斯拉在超级工厂屋顶部署了32,400千瓦的太阳能电池板,并将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持续扩容;在得克萨斯州超级工厂,特斯拉选用高效、低辐射的窗户来减少建筑供暖和制冷需求,并启动了人工智能控制内华达超级工厂34%总供暖、通风和空调设备;相较2021年,特斯拉单车制造的用水量下降了15%,低于绝大多数传统制造商,未来特斯拉还将致力于在电动车和电池制造过程中进一步降低用水量。

特斯拉发布2022影响力报告:全年总减碳量增长60%达1340万公吨 可持续经济加速到来_fororder_image006

  供应链整合方面,特斯拉将采购重点放在锂、镍、钴、铝、二氧化硅、锡、钽、钨和金(3TG)等电极材料上,从长远来看,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将减少全球采矿和开采需求。

  在中国大陆开放充电网络 特斯拉开放战略再次惠及更多电动车主

  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从不是一句口号。

  4月25日,除发布影响力报告外,特斯拉还正式宣布,将在中国大陆地区面向部分非特斯拉品牌新能源车辆试点开放充电站,进一步推动“充电网络开放试点计划”落地。首批试点开放的充电站中,包含10座超级充电站、120座目的地充电站。该计划后续也将在更大范围内覆盖特斯拉充电网络,不断扩大对不同品牌和车型的服务范围。

特斯拉发布2022影响力报告:全年总减碳量增长60%达1340万公吨 可持续经济加速到来_fororder_image008

  据了解,自2021年11月,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启动超级充电站试点开放计划以来,至今已有包含中国大陆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的非特斯拉车辆用户可享受此项服务。 

  正如特斯拉开放技术专利,推动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一样, 特斯拉试点开放充电基础设施,不但将为我国现有的电动车用户送上无忧补能“加速卡”,也有助于让更多燃油车主摆脱“补能焦虑”,加入绿色出行的阵营。

  2014年伊始,特斯拉面向全球开放300多项技术专利,涉及三电、软件、设计等诸多领域,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品牌新生力量的崛起,更是在国内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形成了新能源车“百花齐放”的局面。2019年上海超级工厂的建设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也加速了市场对于智能电动车的认知。 

  进入中国市场的十年间,特斯拉不断精进技术和用户服务,始终保持开放创新的战略格局和经营策略。此次借助陆续开放的特斯拉充电网络,将进一步为目前“油转电”的车主们提供补能信心。同时,伴随着“充电是更时尚、更便捷、更高效”的补能体验落地,以及总减碳量的不断提升和能源可持续进程的发展,这也必将带动我国充电设施技术不断迭代、基础建设场景持续丰富,推进“电动出行时代”的到来。(特斯拉 供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