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记者从业内独家获悉,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商业车险签单保费约661.7亿元,同比增长41.44%,远高于全行业车险(包括商业车险和交强险,下同)保费同比增速(3.27%)。
从赔付情况来看,上半年,新能源商业车险已结赔付额同比增长33.32%,也远高于全行业车险整体已结赔款(同比下降1.68%)。当前,新能源商业车险赔付额仍处于高速增长态势,但低于保费增速8.12个百分点,折射出业务风险呈现一定的改善趋势。
新车热销拉动保费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财险行业合计实现车险(包含商业车险和交强险)签单保费4770.4亿元,同比增长3.27%。同时,有效报案件数同比增长1.95%,已结件数同比增长1.4%,已结赔款约2852.4亿元,同比下降1.68%。
由此可见,上半年车险整体呈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但赔款同比下降之势。科波拉汽车咨询服务(青岛)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浩对记者分析称,这主要可能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从保险公司角度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以及险企追求降本增效等目标,各险企纷纷加大业务质量管控力度,在前端展业时建立用户分级、分类机制,在核保、承保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后端理赔时实施严格的风控和降赔机制。从车主角度看,随着无赔款优待理念的深入,可能有更多车主在出现小型刮擦事故时,选择自行处理而不予报案,客观上减少了险企的赔付。
数据显示,新能源车险保费同比增速显著高于行业车险整体保费的增速。王浩认为,这主要是受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拉动。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幅均超40%。
不过,相较于2024年52.93%的同比增速,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险保费的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一家财险公司车险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主要是因为新能源车险保费基数变大,从车险增量市场来看,新能源车险仍是绝对主力。
新能源车险风险持续降低
长期以来,新能源车险高增长、高保费、高赔付的“三高”特征备受行业关注。不过,从上半年数据来看,业务风险逐步改善的特征已经较为明显。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明显的变化:2024年,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2.93%,已结赔款同比增长63.47%,已结赔款增速高于保费增速10.5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1.44%,已结赔款同比增长33.32%,已结赔款增速低于保费增速8.12个百分点。
车车科技创始人兼CEO张磊对记者表示,整体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仍高于燃油车,但险企通过精准定价、限制高风险业务、加强风控等措施,部分缓解了赔付压力。同时,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如安全配置提升)和车主驾驶熟练度提高,也逐步降低出险率,使得赔款增速低于保费增速。
王浩补充说,近年来车辆营运企业、保险公司等相关各方,针对新能源汽车尤其是营运类新能源汽车驾驶人持续进行安全教育并采取管控措施,也有效降低了出险率。
同时,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也助力新能源车险赔付率持续改善。今年1月份,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创新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提升新能源车险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
展望下半年新能源车险市场走势,王浩认为,得益于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市场和保有量的持续规模化增长,新能源车险保费整体仍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受保险公司加大车险运营质量管理的一系列措施落地,更多具备专业能力和成本优势的维修服务企业对车险理赔的支持等因素影响,新能源车险赔付将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
张磊也认为,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多种因素使得新能源车险出险率逐步降低:一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车主对车辆的驾驶习惯逐渐成熟,对车辆性能和操作方式更加熟悉,驾驶行为更加规范,使得事故发生率逐渐降低;二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车辆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不断优化,车辆的整体质量和可靠性得到提升,减少了因车辆故障或质量问题导致的事故;三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普及,出险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持续通过优化定价、理赔模式,缩减车辆的维修成本以及与车企开展合作等方式降低综合成本率。(记者 冷翠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