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技术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从科技巨头到初创企业,从传统车企到新兴势力,各方力量都在加速布局。截至目前,中国自动驾驶市场格局已初步显现,华为、Momenta凭借技术积累和商业化落地能力占据领先地位,齐驱第一梯队。在这场竞速中,技术迭代与商业落地的双重考验正在加速行业洗牌,唯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和商业闭环的企业才能走到最后。
2025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格局:三大梯队分化明显
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形成明显的梯队分化。根据2025年最新市场数据,行业格局可划分为三大阵营,各梯队企业在技术路线、商业化进程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呈现显著差异。
华为、Momenta这两家企业已在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Momenta在城市NOA第三方智能驾驶市场的份额超过60%的优势位居市场首位,而华为HI模式占比近30%,两家合计占据近90%的市场份额。
图源:佐思汽研
其中,华为凭借其全栈式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乾崑ADS智能驾驶系统、鸿蒙智能座舱等,已为长安、北汽及东风等多家车企提供智驾赋能。Momenta则通过自主研发的大模型系统和“一个飞轮两条腿”战略(量产自动驾驶与完全无人驾驶并行),在技术深度和商业化速度上展现出独特优势。
Momenta的崛起依靠技术路线与市场策略的双重优势
技术路线的差异化是Momenta的核心竞争力。与许多从创立之初就专注L4级自动驾驶的公司不同,Momenta采取了“量产自动驾驶(L2)与完全无人驾驶(L4)并行”的发展路径。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使公司能够通过量产项目获取稳定收入和宝贵数据,同时持续投入L4技术的研发。在算法层面,Momenta已完成从基于规则的传统算法向数据驱动的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的演进。2024年推出的AD算法5.0采用端到端架构,能够像人类司机一样处理复杂场景,如在人车混行的狭小街巷和当有小动物突然横穿马路时,仍然表现得游刃有余,并能化险为夷。这种算法创新大幅提升了系统的适应能力和安全性,使Momenta在技术评测中屡获佳绩。
市场策略的务实性是Momenta快速扩张的另一关键。与许多依赖融资“烧钱”的自动驾驶公司不同,Momenta很早就实现了技术商业化,通过为车企提供解决方案获得收入,支撑研发投入。目前,企业与全球销量前十的主机厂中近70%建立合作,包括丰田、奔驰、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车企。这种广泛的合作网络不仅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还为公司提供了多样化的道路数据,进一步强化了数据飞轮效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Momenta成功打入了合资品牌供应链,成为中国少数能为国际车企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公司之一。
图源:HiEV大蒜粒车研所
第二梯队主要包括百度Apoll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专注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企业,以及“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百度Apollo作为中国最早布局自动驾驶的科技公司之一,已形成开放平台与企业版解决方案并行的业务模式。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则在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取得突破,已在中美多地获得测试与运营资质。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在“有图城区NOA”领域表现突出,小鹏和理想则在“无图NOA”技术上持续发力。然而,这些企业在市场份额和技术成熟度上仍与第一梯队存在明显差距。
第三梯队则由众多新兴自动驾驶公司和传统车企的智能驾驶部门组成,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商业落地能力。如大疆旗下的卓驭,凭借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先进传感器技术和算法,迅速在智驾领域崭露头角。高精度的摄像头和雷达,为车辆提供全方位环境感知。目前,上汽通用五菱旗下部分宝骏车型已搭载。
行业挑战与未来格局 华为、Momenta能否持续领先?
据了解,到2026年,中国自动驾驶市场将完成初步洗牌,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存活并进入下一阶段发展。未来如何还很难说,但华为、Momenta凭借其技术深度、商业化能力等优势稳居第一梯队,显然已占据有利位置,有望成为最终存活的少数几家企业之一。
当下,车企在智能驾驶发展路径上呈现出多元化的选择。华为凭借全栈自研的技术优势,构建起了坚固的垂直壁垒,从底层技术到上层应用,实现了高度的自主可控,为车企提供了一站式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Momenta凭借先进的数据驱动算法平台,能够根据不同车企的需求进行灵活适配,为车企量身定制智能驾驶方案,在市场中赢得了广泛的客户基础。而车企通过自研,在追求技术自主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力求在这场智能驾驶的竞赛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随着技术的进步,华为和Momenta等头部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强。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演变,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这场竞速都将继续推动技术进步,加速智能出行时代的到来。(资料来源:Momenta)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