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战神”落幕 日产GTR R35正式停售
2025-03-04 17:58:5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责编:田蜜

  日产汽车宣布停售GT-R跑车,不再接受新订单,这标志着一个汽车时代的结束。日产汽车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已经收到大量关于Nissan GT-R的订单,在完成所有已规划的生产任务后,我们将不再接受新的订单。我们衷心感谢自2007年车型发布以来,全球客户对这款车型的支持与热爱。”

“战神”落幕 日产GTR R35正式停售_fororder_GTR159

  GT是意大利语Gran Turismo的缩写,在汽车界中代表着一款车型的高性能版本。R则代表Racing,指代的是适合竞赛的车型。日产GT-R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更是赢得“战神”的称号,声名远扬。

  日产GT-R起源于王子汽车旗下的Skyline车系,前身是S54 2000 GT-B,王子汽车推出这款车型后寄予厚望,希望在赛场上崭露头角。然而,在赛场上它却遇到了强大的对手,来自保时捷的904 GTB,保时捷904 GTB在当时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制造水平,都领先于S54 2000 GT-B,二者的差距仿佛是两个不同的产物,最终S54 2000 GT-B惜败保时捷904 GTB。1966年,王子汽车陷入财政危机被日产收购,日产收购王子汽车后,看中了Skyline车系的潜力,于是决定保留Skyline车系,并在这一车型的基础上打造一款性能更为强大的汽车——Skyline GT-R(初代 GTR),内部代号为PGC10。初代GTR的诞生,标志着日产GTR传奇的正式开始,初代GTR于1969年上市,从此开始驰骋赛场,收获50场胜利。

“战神”落幕 日产GTR R35正式停售_fororder_GTR629

  第二代GTR(C110)在1972年东京车展展出。然而,第二代GT-R有些生不逢时,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波及全球,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第二代GTR销量急剧下滑,仅仅上市不到一年就因为市场需求的锐减而宣告停产,这一别就是16年。1989年,第三代GTR R32回归,外观已经有了现代跑车的影子,为了增强赛事竞争力,日产巨资研发ATTESA E-TS电控四驱底盘,可根据轮胎附着程度而自动分配扭力,使车辆更加平稳地通过弯道,减少了侧滑和失控的风险。GTR R32搭载2.6L直列6缸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280马力,百公里加速为4.7秒。GTR R32也不负众望,不仅拿下日本A组与N组房车赛冠军,也在澳门东望洋大赛中表现亮眼,直接比第二名宝马E30 M3领先将近半分钟,“战神”这一名称也由此而来。

“战神”落幕 日产GTR R35正式停售_fororder_GTR984

  日产在1995年推出第四代GTR R33。由于在开发初期,研发团队出现决策失误,选择偏重舒适的轿车底盘,GTR R33上市后,市场反馈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部分消费者对R33 的舒适性和外观设计给予肯定,认为R33在保持一定性能的同时,提升日常驾驶的舒适性,使其更适合作为一款日常使用的高性能汽车,然而,另一部分消费者,尤其是那些追求极致操控性能的车迷和赛车爱好者,对R33提出强烈的质疑。从最终结果来看,市场还是给R33投出了否定票,上市后销量锐减,这也让日产意识到,作为“战神”的GTR,不能忽视核心竞争力——操控性能。

“战神”落幕 日产GTR R35正式停售_fororder_GTR1250

  1999年,第五代 GTR R34重新用回ATTESA E-TS四驱底盘,并加入主动式四轮转向系统,后轮可根据前轮的转向而做出调整。在赛事领域,GT-R回归强势,6年间共夺得79场胜利。2002年,日产宣布将新一代GT-R从Skyline名称中分离出来,R34正式停产。

“战神”落幕 日产GTR R35正式停售_fororder_GTR1388

  2007年,第六代GTR R35亮相。采用主动悬架系统和ATTESAE-TS Pro四轮驱动系统等技术,并应用先进的空气动力学设计。2008年4月17日,R35在德国纽柏格林北环赛道以7分29秒的单圈成绩超越保时捷911Turbo,再次让“战神”扬名。

“战神”落幕 日产GTR R35正式停售_fororder_GTR1517

  GTR R35从2007年销售至今已有18年的历史,虽然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丝毫并不影响其在跑车市场的地位。但过去的多年时间里,GTR R35已经在多个市场宣布停售,2022年宣布退出欧洲市场,2024年底退出美国市场。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日产表示将推出GTR继任车型,并纯电动化,采用Hyper Force概念车的狂野和未来主义风格,预计2030年前量产上市。(资料来源:日产汽车)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