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1月份完成销量26.42万辆,同比增长7.86%;小鹏汽车1月交付新车超过3.03万辆,同比增长268%,超过理想汽车占据造车新势力榜首;吉利汽车集团1月销量为26.67万辆,同比增长25%,刷新单月销售纪录;小米SU7车型1月交付量再次超过2万辆,小米汽车已连续4个月交付量超2万辆,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剑指30万辆……在多家车企再迎“开门红”背后,汽车业有哪些新变化?记者梳理出八大关键词,盘点和反映行业的新热点、新趋势。
(资料图)2月3日,在科威特哈瓦利省,人们在汽车世界展上参观红旗汽车。新华社发(阿萨德摄)
价格战
蛇年春节后,特斯拉率先“放大招”:即日起至2月28日,Model 3全系限时保险补贴8000元,补贴后22.75万元起售,同时可享购车5年0息政策及特享充电权益。小鹏汽车紧随其后推出“5年0利息+0首付”,新年价格战再起。
实际上,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大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价策略,降价潮覆盖全行业。有些品牌另辟蹊径推出低价版车型,例如比亚迪推出王朝系列荣耀版,起售价较在售车型大幅下降。也有特斯拉、东风日产、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品牌推出了“限时一口价”,用“降到底”的策略助推了销量回暖。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年国家层面的相关补贴政策和一些省份地方性补贴措施尚未公布前,各车企就已纷纷出台“兜底”补贴政策。也就是说,在新政策出台前,车企针对2024年推出但未被延续至2025年的国家和地方置换购车补贴,将“自掏腰包”对用户进行补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40家车企和品牌推出“兜底”补贴促销政策,涵盖自主品牌、合资品牌、新能源品牌等,时间从2025年1月1日持续到1月底至3月底不等,补贴幅度大多在1万元至3万元。其中捷豹部分车型开启大幅降价,降价幅度最高至17万元。
增·混时代
2025年伊始,车企纷纷推出新年“王炸”车型。1月以来,比亚迪发布汉L和唐L,两款新车均提供纯电和插混两个版本可选,电机功率翻倍提升。长城汽车上市坦克500 Hi4-Z,定位在插电混动硬派越野SUV,最大的特性就是“可城可野”的通过性和舒适性。还有比亚迪上市王朝网首款MPV比亚迪夏,配备纯电和插混两款动力组合,捷途汽车发布全新豪华电混越野产品序列捷途纵横,领克发布首款大型插混SUV领克900等。
近一年来,插混和增程电动车型正在取代纯电动车,成为汽车行业新的销量增长点。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089.8万辆,同比增长40.7%。其中纯电售出631.4万辆,占比57.9%,同比增长22.6%;插混+增程售出458.4万辆,占比42.1%,同比增长76.9%。插混与增程电动车型的增速远高于纯电车型,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插混技术占优的车企以比亚迪为代表,其年销427万辆的优势不言而喻。理想是较早专注于增程技术的新势力品牌,2024年理想凭借增程电动车型销量快速上涨,成为首家年销突破50万辆的新势力车企。年销量排名第二的新势力品牌问界,同样凭借增程电动车型实现年销超42万辆,仅次于理想。
“增·混时代”已经到来。目前,长安、传祺、奇瑞等自主品牌以及北京现代、东风日产、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品牌均采用增程/插混双模并行的战略,小米、小鹏、零跑等新势力车企也在发力布局增程技术,据悉小米第三款车型“昆仑”为增程SUV,预计2026年推向市场。
端到端
今年1月,理想汽车OTA7.0版本车机系统正式推送,成为中国首家、全球第二家将端到端技术应用到城市、高速及环路NOA(领航辅助驾驶)等全场景的车企。该版本带来AI推理可视化等功能,展示了以理想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重大突破。
除了理想,目前蔚来也推送了新版本智能系统。过去一年堪称端到端自动驾驶的落地与爆发之年。特斯拉、理想、华为、小鹏、东风日产、奔驰、商汤科技、地平线等企业纷纷布局,发布了能够量产上车的端到端大模型。华为车BU智能驾驶产品线成立了约50人规模的技术开发部,专门负责包括端到端与大模型的结合。基本每家车企的每一场发布会,“端到端”都是不可或缺的词汇。
何谓“端到端”?就是从传感器端收集数据开始,直接到车辆控制端生成车辆控制指令,跳过了传统自动驾驶系统中间处理环节,更加简洁高效。
2024年,基于AI大模型的端到端自动驾驶加速上车,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新技术。这项技术实现了在无保护左转、掉头、环岛等复杂场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智能辅助驾驶的技术水平与用户体验。
2025年或将是端到端自动驾驶的决胜之年。不仅是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和合资车企也将全力投入,重塑智能驾驶的未来格局。
油电同智
油电同进、油电同路、油电同智、油电同权……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传统车企尤其是传统合资品牌转型路上的“口号”和方向。包括上汽大众、一汽-大众、梅赛德斯-奔驰、北京现代等在内的多家车企明确在2025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这样的战略,并且多家已经实现落地应用。
上汽大众是“油电同进”“油电同智”的积极倡导者。今年1月,上汽大众销量达75150辆,实现“开门红”,进一步夯实了2024年的转型基础。其成功一定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产品的积极转型,例如,上汽大众推出的途观L Pro,被定义为“最聪明的油车”,搭载了高性能芯片、5G网络和IQ. Pilo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奔驰前不久上市的2025款GLC轿跑SUV搭载了L2+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并计划将更多智能化配置逐步推广到更多国产燃油车型上。
车企的“油电同智”战略,虽然为整个汽车行业的油电融合发展与智能化变革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但整体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燃油车若想真正实现和新能源汽车一样的智能化,还需更大的突破和创新。
反向合资
2月5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2025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在企业出海方面,目前小鹏汽车已进入全球30个国家与地区,在欧洲地区高端纯电车型销量稳居中国品牌第一,也是中国新势力车企走向全球的销量第一。此外,小鹏汽车还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了第二期战略合作协议,为大众在华生产的汽车开发电子电气架构。
“这是中国车企首次连续对海外车企的反向技术输出。过去的汽车行业,都是中国引进外国技术,而现在中国技术正在走向全球。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中国技术和中国智造走向全球。”何小鹏表示,2025年将是企业国际化战略全面提速的一年,将进入全球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未来10年,小鹏汽车希望一半销量来自海外。
不止小鹏汽车,近两年,汽车行业的“反向合资”成为一股新兴潮流,奇瑞、零跑、上汽等车企在这一领域积极探索,展现出了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的新角色与新力量。
(资料图)2月3日,在科威特哈瓦利省,人们在汽车世界展上参观奇瑞汽车。新华社发(阿萨德摄)
例如,奇瑞通过与西班牙EV MOTORS合作,在巴塞罗那共建生产基地,助力其重启EBRO品牌;与捷豹路虎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授权其使用“Freelander神行者”品牌打造电动车并出口海外,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转变。
上汽2024年与奥迪合作推出了高端电动汽车品牌AUDI,双方基于联合开发的新平台,由上汽提供其在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改变了以往合资模式中的从属地位。还有华为和丰田的合作等,中国企业都在其中扮演着技术提供者的角色。
这些“反向合资”的案例表明,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已经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以“引领者”的姿态推动着行业变革与发展,也代表着中国汽车制造正逐步走向舞台中央。
整合重组
汽车行业在变革的浪潮中加速前行,“整合重组”成为近两年的关键词之一,不少车企都通过整合重组来应对当下的市场挑战,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
新年伊始,广汽集团率先按下变革“快进键”,自2025年1月1日起,集团将整合传祺、埃安的营销领域,设立品牌营销本部,负责传祺、埃安、昊铂的大客户业务,并统筹市场营销、整车销售、渠道建设、售后服务和新媒体营销等工作,通过统一战略规划、市场布局、渠道管理和售后服务等举措,实现营销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提升整体效能。
除广汽外,不少国内车企都做过类似的资源整合。2024年,吉利集团动作频频,10月几何品牌并入吉利银河系列,将几何作为银河的智能精品小车系列,吉利银河升级为品牌;11月极氪与领克战略整合,极氪持有领克51%股份,双方将在研发、架构、销售等多方面实现协同发展;雷达汽车也并入吉利汽车集团,其核心技术融入中央研究院。
上汽集团则在2024年宣布飞凡回归荣威,双方将在研发、销售渠道、服务等层面进行融合,并重新梳理品牌与产品定位,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营销效果。
事实上,全球汽车业正在走向更加集约化、高效化和创新化。今年2月4日,欧洲汽车制造巨头斯特兰蒂斯集团也宣布,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精简其组织架构,包括整合集团的软件业务、产品开发和技术部,以及合并事务部与企业传播部等。
飞行汽车
低空经济起步,飞行汽车挂挡。
今年1月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小鹏汽车携手重磅产品飞行汽车“陆地航母”(LAC)亮相CES,展现其“空中技术”。“陆地航母”由带有增程器的大型三轴航空母舰和内部有两个座位的飞行装置组成,预计综合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售价约为200万元,满油满电情况下可实现最多6次飞行,成为本届CES上的亮点之一。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边界不断拓展,飞行汽车领域成为众多车企竞相角逐的新赛道,头部企业动作频繁,技术路线逐渐清晰。
小鹏汽车是车企中布局飞行汽车领域最早、最快的企业之一。今年2月5日,何小鹏透露,截至目前“陆地航母”已经收到近4000台订单,计划于年内正式面向全球发布和预售,并在2026年二季度开启交付。
2024年,广汽集团发布全新飞行汽车品牌“高域/GOVY”,并推出首款复合翼飞行汽车GOVY AirJet,计划在2025年启动飞行汽车产品的适航认证;长安汽车与亿航智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表示未来5年将在低空经济领域投入超200亿元,未来10年投入超1000亿元,探索陆海空及人形机器人立体出行解决方案。
此外,奇瑞的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已成功试飞、吉利控股旗下的沃飞长空全自研战略产品AE200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验证机完成国内第二次对外公开演示飞行。种种迹象显示,飞行汽车正在成为汽车行业的新风口。在全球范围内,大众、丰田、现代、通用等汽车行业头部集团也已在飞行汽车领域有所布局。
人形机器人
2025年蛇年春晚上,宇树科技整齐划一、动作流畅的人形机器人舞蹈表演,就像是一个窗口,展示着人形机器人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而汽车企业,正在成为人形机器人赛道中的一股跨界新势力。
春节前,机器人产品公司维他动力宣布完成种子轮亿元融资。其中,公司创始人兼CEO余轶南曾是地平线的创始团队成员,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宋巍和赵哲伦曾分别任地平线软件平台总架构师和理想汽车智能驾驶产品总监。
值得注意的是,在余轶南、赵哲伦等人创业之前,人形机器人赛道已经吸引了众多车企和行业人士的关注。近两年,不少车企通过投资或自研方式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产品或规划。
此前举行的2024年中国机器人网年会上,广汽集团发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GoMate是一款全尺寸轮足人形机器人,采用了可变轮足移动结构,按照广汽集团的规划,这款人形机器人计划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
比亚迪早在2022年就成立了具身智能研究团队,2024年,在比亚迪长沙工厂中,优必选全栈式无人物流解决方案首次将人形机器人与无人车协同作业应用。去年底,小鹏汽车发布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艾伦”,预计今年初步开始试商用。奇瑞汽车则联手一家AI公司共同研发了人形机器人Mornine,其一大亮点是能够准确地理解人类语言交互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策略和语言输出。
特斯拉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也在不断进化,从接住网球展现手腕精妙操控,到斜坡稳健行走凸显自主行动能力,性能不断迭代。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表示,到2025年底,Optimus将实现对外销售,生产成本预计不到汽车的一半,最终价格将低于2.5万美元或3万美元,相对亲民。
此外,东风汽车、上汽集团、小米、赛力斯等数十家车企均相继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战略投资等方式宣布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不少机构分析,人形机器人与汽车行业在技术上有一定同源性,汽车上的视觉、激光雷达等部分零部件及相关软件系统,人形机器人都能够实现复用。中信证券研报也指出,2025年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之年。(李一帆 陈云富 周蕊)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