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普华永道发布“战略+经营”报告 重塑移动出行的未来
2024-05-30 17:34:3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责编:郑思雯

  近期,普华永道发布“战略+经营”系列报告《重塑移动出行的未来》。当今世界面临众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且有些需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解决,其中最迫在眉睫的是:目前仅有15到20年的时间来重塑整个工业体系——这套错综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精密系统,为世人提供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所需。与此同时,智能化浪潮加速席卷而来,将进一步重塑未来商业生态。

普华永道发布“战略+经营”报告 重塑移动出行的未来_fororder_image001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看到了进步的迹象,首先是在移动出行领域,这个规模庞大且蓬勃发展的领域所受到的冲击最大,在技术驱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移动出行领域正处于重构阵痛期。企业既要应对这些大趋势带来的短期危机,又要实现自身重塑以赢得长期生存和发展。显然,过去几十年沿用的旧有范式已不再适用。

  以汽车行业为例,由零部件制造商、经销商、汽车金融公司和加油站组成的传统价值链和价值池正面临变革,新的价值池应运而生且不断扩容。电动汽车的生态系统与传统汽车截然不同,电动汽车可以在小区、停车场或快速充电站充电,一些实力雄厚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完全可以绕过经销商直接向消费者销售汽车,关键矿产资源(如锂)的供应变得至关重要,价值创造的方式和场景已然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庞大而充满活力的移动出行生态系统中,巨额投资如潮水般涌动、快速创新层出不穷、技术升级日新月异、监管环境不断变化,旧有的价值池和利润池不断被打破,新的价值和利润增长点不断涌现。根据普华永道《2030年中国汽车行业价值池》报告,到2030年,中国汽车行业新价值池的收入增长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

  移动出行商业模式正面临快速变革,紧迫性与机遇并存,管理者应如何应对?普华永道建议企业领导者以大胆且务实的态度面对这一挑战,勇于质疑既往假设,打破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迅速推广解决方案,快速适应并善用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

  汽车行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和零售行业。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已接近9,000万辆。作为移动出行的核心载体,其发展与变革深刻反映了移动生态系统的重构和商业模式的重塑。例如,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传统的私家车概念正逐渐受到挑战,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出行理念:“出行即服务(MaaS)”,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创新实践及成功经验。

  普华永道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金军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连续多年领跑全球,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重塑汽车产业生态,影响到研产供销各环节,车企需要加速拥抱新技术及聚合生态圈资源,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打造更智能和安全的汽车,才能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激烈竞争中取胜。

  围绕电动汽车不断兴起的生态系统正吸引着现有汽车制造商和新兴造车势力,吸引巨额投资投向基础设施、制造能力,以及新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根据普华永道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对电动汽车价值链的累计投资预计将达1.1万亿美元,包括对电池制造、电动汽车传感器和连接器的投资。

普华永道发布“战略+经营”报告 重塑移动出行的未来_fororder_image003

  因资金需求量大及技术落地迟滞等多重难题,电动汽车产业的生态系统发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状态。根据普华永道思略特的分析,2023年,全球前20个主要市场的纯电动汽车(BEV)销量同比增长了28%。其中,中国市场独占纯电动汽车销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展望2024年,在全球最为发达的经济体中,预计电动汽车的销量、普及率和增长率仍将呈现出参差多元的景象。根据按国家/地区划分的 2024 年新能源汽车预测销量,中国销量和市场份额最高,但欧洲前五大市场的销售增长率最高(42.6%)。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达945.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9%,市场占有率达31.6%。

普华永道发布“战略+经营”报告 重塑移动出行的未来_fororder_image005

  对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后,普华永道发现各国家和地区在发展速度和准备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普华永道思略特发布的《电动化就绪指数》通过政府激励措施、基础设施可用性、供应和需求四方面涉及的关键绩效指标衡量主要市场的进展情况。在亚太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内地和新加坡是电动化准备最为充分,需求旺盛,尤其香港地区和中国内地的充电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资料来源:普华永道)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