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这是制造业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产业链之一——新能源汽车。从金属材料、传感器到车身架构,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由传统制造到智能网联,涉及领域多,融合趋势明显。
首届链博会上,业界人士带来了不少供应链的新故事:车企开放供应链共研共创、零部件商整合上下游协同创新、产业集群加速发展……一个个“链”上新突破推动着产业“跑”出加速度。
用户定义 力图实现“一车千面”
“要深度聆听用户声音”“让每一台车都不一样”……在链博会智能汽车链展区逛下来,“用户”是展商谈及最多的词之一。
汽车产业加快向智能化转型,挖掘用户需求、让市场端与生产端更好联动,是产业链变革的方向。
链博会智能汽车链展区特斯拉展台,展出Model Y车身悬吊装置。新华社记者王悦阳 摄。
“从‘猛士917’预售开始,我们就关注用户在社群讨论的话题,并基于此推出个性化服务。”猛士汽车科技公司副总经理王炯在会上说,让每一辆车成为“私人定制”,是智能时代车企的追求。
汽车生产环节众多,要实现“一车千面”并不容易。个性化的需求,一定会带来供应链的变化。
寻求更柔性的制造。数字工厂、“云”上供应链……极氪汽车等展台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车企对智能化生产的探索。
构建更协同的供应链。王炯说,猛士汽车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用户、排产、零部件、发货交付、仓储库存五大环节打通,仅在供应链物流效率上就提升30%。
面向工业场景推出“知业”大模型,向企业提供生产智能化服务,让个性化定制等生产模式不再是“难题”……链博会浪潮展台,展示了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的方案。
在思爱普(SAP)展台,观众可以远程“参观”SAP与合作伙伴打造的未来智能工厂,体验根据现场个性化需求定制的产品在8000公里外“诞生”的全流程。SAP全球高级副总裁柯曼表示,SAP将赋能行业数字化升级,推动构建敏捷、智慧的供应链。
会上专家认为,从研发、生产到供应链管理、流程再造,全产业链将在个性化需求的带动下迎来深刻变革。
“链主”带动 跨界融合共研共创
在沃尔沃汽车展台正中央,智能供应链控制系统引人注目。这套系统可以调动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让流程高效运转。
“过去,我们只要了解一级供应商的情况就够了。但这几年发现,恰恰是大量的材料、零部件等上游供应商,决定了企业的成本、韧性和竞争力。”沃尔沃汽车亚太区采购与物流副总裁李海坦言,实现全链条的协同对企业至关重要,沃尔沃要向深连接,实现效率提升。
不仅对应一个环节的供应商,而是在整个体系中协同创新,这是当前产业链发展的鲜明特征。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亮相展台;大连科天新材料展示了用于汽车轻量化的陶瓷铝晶种材料……从性能更强的硬件到更“聪明”的软件,覆盖新能源汽车生产流程的产品和服务在会上“相聚”。
“我们既和博世等供应商合作,也和车企一起沟通技术方向。”车规级芯片研发企业,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认为,智能网联对芯片设计提出更高要求,紧跟新动向,才能让创新得到市场认可。
链博会智能汽车链展区,展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新华社记者王悦阳 摄。
随着智能化发展,汽车正成为移动的数据处理和数字娱乐终端,跨界融合大势所趋。
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分享了企业收购手机厂商魅族的案例。“和手机品牌一起打造车机操作系统,为的是实现更好的连接,造更智能的车。”
在清洁能源链展区,霍尼韦尔展出了专为电动汽车应用设计的电流、温度及热失控传感器等产品,吸引了汽车从业人士的驻足。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表示,将和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从链到网、从产业到生态,共研共创成为汽车产业链发展的新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聚链成群 与供应链共成长
展区内,这样一些展台备受关注:他们以“集群”名义,联合区域内大中小企业“抱团”参展。
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展台,重点企业携供应链上游和中游40余件展品集体亮相;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展台,展示了顺义区新能源汽车集群的发展模式……展台负责人告诉记者,集中参展、集体推介,可以更好发挥集群效应,带动各环节企业获订单、谋发展。
产业链是条线,产业集群是个面。当前,全国多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特别是零部件产业集群。链式布局、集群发展,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既提升了区域内联动效率,也增强了产业韧性。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打造更多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构建“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紧密配套的分工体系,形成高效衔接、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提升整体竞争力。 (张辛欣、成欣、吉宁)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