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2023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在北京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会士、比亚迪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分享了比亚迪在加速迈向智电汽车新时代的创新思路。
廉玉波首先谈到了对当前行业发展的态势分析。他表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进入全面的市场化(阶段),在产销规模、产品和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突破,汽车产业升级转型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的助力下逐步实现。全面市场化以后,市场的主导作用逐渐呈现,优胜劣汰的加剧,需要车企快速推出新能源产品,在不同的价位段多维度打造自身独特的产品竞争优势。
第二,随着产品升级和消费升级的相互作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端化态势明显,引领豪华车行业以及产品定义次序的重塑。
第三,由于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新能源车型性能已经形成对燃油车的优势,有望逐步实现对传统燃油车的全面替代。
廉玉波认为,基于以上特征,新能源汽车的卖点以及消费者的关注点已经不仅仅是动力、续航这些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性能,还需要增加许多对体验的关注。为此,技术的创新仍然是关键所在,趋势导向从过去单一的只关注系统和技术,向用户痛点和需求导向转变。技术创新设计开发的重点任务从能用到好用转变。行业技术创新的活跃度进一步提升,有力地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首要目标是更安全,这也是比亚迪坚持的,安全才是新能源汽车最大的豪华。车辆最基本的安全要求,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加速发展,汽车安全标准也在逐步提升,给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从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个方面着手,通过更安全的控制技术和创新安全的硬件,从设计、结构、配置等全维度不断提升车辆的安全水平。
电池的安全与续航日益成为用户关心的购车因素,比亚迪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也聚焦在用户的需求,基础材料和部件结构上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实现安全与续航协同的提升。通过采用无模组结构的设计理念,不仅解决电池本身的安全问题,还可以通过电芯整包直接集成再到车身电池一体化,实现电池与车身结构的深度融合,大幅度提升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解决安全和续航系统创新提升的难题。通过融合感知和决策能力,可以实现视听极致控制、车身稳定控制和防滑控制等核心功能,带给用户极致安全的驾乘体验。
有了安全作为保障,加之新能源动力系统先天的特点,新能源汽车将具备比燃油车更加舒适的优势,可以提供更舒适的驾乘性能,提升用户的出行体验。随着动力总成的深度融合集成,动力电池系统的扁平化为整车的设计提供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使得整车前后悬臂更短、轴距更大、乘坐空间大幅度增加。
众所周知,悬架对车辆的舒适性非常重要,垂向运动控制方向,比亚迪率先推出智能主动悬架系统的解决方案,通过整车垂向主动控制,有效抑制车身姿态的变化,提升驾驶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实现人与车的双重保护,座舱也需要围绕用户体验,兼顾驾乘多感交互融合,打造用户全方面感受的体验。
廉玉波指出,在电动化和智能化加持下,用户对汽车的期待更高,需要以更丰富、更个性的功能拓展做到新能源汽车的可用场景。
好的智能驾驶技术,感知融合和基础控制同样重要,车辆横向和纵向控制与安全紧密相关。比亚迪选择自主研究路面感知,底盘融合控制等等关键核心技术,确保底盘控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预留给整车集成的接口,可以快速集成行业感知的融合,控制架构、规划算法等等方案。进入智能新能源时期,随着汽车动力源的改变以及电子电气架构的进一步集中化,软硬件解耦的发展趋势,底盘围绕高安全、低能耗、舒适体验进行全面的升级,正在向着智能底盘的方向演进。
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促使“横纵垂控制”逐渐走向协同融合,为智能电动汽车功能和性能的拓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支持不同场景需求下的差异化底盘的开发。基于车辆横纵垂多个方向的控制,智能底盘将能实现多类型的融合创新功能,显著提升整车动态性能的表现。
廉玉波表示,过去汽车仅仅被视作一种交通工具,座舱优先满足驾驶和乘坐的性能,如今用户对新车使用的需求层出不穷,各种功能和配置被增加在座舱中,需要从顶层思考用户最佳使用体验,实现座舱视、听、坐和说的深度融合设计,是构建智能座舱的必要手段。智能体验离不开软硬件的互联互通,只有在夯实了硬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创新的功能,因此比亚迪选择自研车载操作系统和电子电气架构,不断丰富周边软硬件生态,为用户提供用车全场景服务。
节能低碳始终是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特点,除了系统零部件自身能耗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从整车的能量流精细化管理入手,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实现整车的性能、能耗和成本的协同提升,这些也是当前各大主机厂最关注的重点。
热管理系统是整车能量流细化管理的重要部分,需要从单一分散的系统走向多系统深度融合的能量管理,对整车热量进行高效利用,有效提升新能源汽车对环境的适应性。比亚迪在这些方面展开很多研究,打破传统乘员舱电池驱动总成、系统分类的边界,结合首创的动力电池、智能热管理技术,降低能量损耗的同时可以实现更大的温度使用,大幅度提升整车的低温续航能力。
面对全面市场化需求的多样性,整车开发也需要更高效。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规模化效应明显,需要快速推出新产品投放市场,加上目前八零后、九零后成为消费主力,产品平台化、规模化与个性化、定制化,成为市场化背景下的全新命题。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制造的发展,未来整车制造将追求更高效的生产效能,换型效能和智能柔性的水平,也是行业普遍关注的主要技术指标,需要以技术、工艺、装备等创新推动整车制造向更高效、更智能、更柔性的方向发展。
现在智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正在经历层级、领域和深度的变化,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正在逐渐走向融合,研究领域愈发扩散,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的深度也需要从工程创新向理论创新更加新的深化。
廉玉波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特征和特性将被颠覆,产品的形态、功能和设计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产品属性来看,汽车不仅是移动出行工具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具有移动多功能的空间,智能移动的终端,数字能源节点等多重属性,由汽车本身逐步延伸扩展到交通、能源、信息等等领域,升级为跨行业、多领域技术创新的综合载体。
在这样的属性下,诸多系统产品将会与传统的汽车设计产生很大的不同,新的功能也对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座椅布置的方式、乘员坐姿发生的变化,为碰撞乘员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网互动也对电池快充快放寿命带来挑战,因此汽车设计的标准也会有很大的变化,让汽车能够真正干之前干不了的事情,赋予很多新的功能。
随着智能新能源汽车产品设计的优化和重构,伴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未来整车制造的流程有望在工艺装备的协同发展下进一步简化,整车制造过程将更加高效、更加智能、更加柔性,甚至有可能会以全新制造的过程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与此同时,传统测试方式也在发生很多变化,越来越多先进的仿真测试方法、测试手段将会被纳入到整车测试的环节,能够更精准、更超前地识别潜在风险、缩短开发周期、提升测试验证的效率。
作为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势必会像智能手机一样越来越多的后装软件和功能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也都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多方受益的正向商业循环。
展望未来,廉玉波认为智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正在面临三大变革,分别体现在主导汽车研发的主体正在发生变化,研发资源正在发生流动和整合,这些也是研发主体变化的实际体现,技术创新从围绕某一个零件的集成和子系统单点的创新变成了跨系统、跨科学、跨行业的融合创新,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的智能新能源汽车开发的需求。
为此,需要积极响应智能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开发理念,目标需要基于汽车、跳出汽车、顺应形势、拥抱变革,以适应更多的变化、更快的节奏、更高的标准,拿出更好的创新才能适应我们当下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求。
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组织需要发挥“链主”的牵引作用,将整车需求及时准确地反映到链条的各个节点,以自身需求和技术的理解力带动整个关键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同时需要构建一个开放协同的生态环境,包括资源生态、创新生态和服务生态,在内外循环下带来了共享和成长,打造差异共赢的生态优势。 (图文: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提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