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2023成都国际车展新能源狂欢 日产本田却毫无存在感
2023-08-24 17:19:2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责编:郑思雯

  2023成都国际车展将于8月25日拉开帷幕,新能源汽车依然是备受瞩目的主角,车企摩拳擦掌,赛道竞争激烈,也折射出汽车行业变革的大趋势。

  蔚来、理想、智己等造车新势力和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龙头争相竞秀全新重磅车型,以宝马、奔驰、大众为代表的德系巨头也在加速转型,以最强电动汽车阵容亮相蓉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产、本田等传统燃油车品牌的式微,几乎鲜有新能源新品展出。由于电动化转型速度缓慢,这些品牌不仅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布局相对滞后,产品规划单薄,而且缺乏产品力出众的车型,显露出逐渐走下坡路掉队的迹象。

  今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曾经长期占据车企销量榜前十的本田的两家合资公司,现已经被比亚迪们所取代。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及其成本下降令价格渐与燃油车持平,本田产品的经济性优势逐渐稀释,电动化、智能化劣势被放大,最终陷入燃油车难卖,电动车不火的销量惨淡局面。

2023成都国际车展新能源狂欢 日产本田却毫无存在感_fororder_image001

  2022年,本田在中国推出了两款e:N品牌纯电车型:e:NP1和e:NS1,分别隶属于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两家合资公司,但这两款车型上市后的市场表现却很一致低迷,可以说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乘联会零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汽本田e:NP1 极湃1的销量分别为102辆、44辆、554辆、404辆、913辆和1347辆,累计销售3364辆;东风本田e:NS1的销量分别为608辆、924辆、883辆、131辆、181辆和155辆,累计销售2882辆。在插电混动车型方面,与国内其他车型相比,本田的产品既没有价格优势,也没有竞争力。数据显示,上半年东风本田CR-V e:PHEV销量为3581辆,而皓影e:PHEV仅为2812辆。

2023成都国际车展新能源狂欢 日产本田却毫无存在感_fororder_image002

  当下,本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担当仍然是传统燃油车,本田今年上半年在华销量前三的车型雅阁、CR-V和思域,销量分别为9.44万辆、7.81万辆和5.27万辆。目前市场趋势非常明显,燃油车份额正在被新能源逐渐挤压,新能源转型迟缓导致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的市场份额持续下滑,想要在中国市场走得更远,主要依赖燃油车并非长久之计,加速向新能源转型过渡才是正道。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大势下,本田不得不提启动电动化进程。按照其发展规划,2027年之前将在中国市场推出10款全新电动车。2027年后,本田在中国推出的所有车型均为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不再投放新的纯燃油车。到2035年,本田中国将实现纯电动车销售占比100%。 

  在新能源领域,与本田同样表现羸弱的还有日产,电动化进程缓慢而缺乏战力。迄今为止,日产在华仅推出ARIYA艾睿雅一款纯电动车,要知道这款产品的概念车早在2019年就在国内亮相,量产版2020年下半年发布,正式上市却一直推到了2022年。

2023成都国际车展新能源狂欢 日产本田却毫无存在感_fororder_image003

  正是由于来的太迟,同级竞品早已超越,艾睿雅无论在续航、智能、配置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都显得力不从心,加上作为合资品牌的偏高定价,进一步降低了市场竞争力,难以打动消费者。就算2024款艾睿雅的上市入门价拉低至19.99万元,也无法拯救颓势,毕竟这一价位区间可选择的“卷王”太多了。

  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东风日产艾睿雅的销量分别为67辆、64辆、329辆、495辆、297辆、102辆、115辆。与自主品牌同级产品的销量相比,日产想要追上头部车企,道阻且长。

  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谓是越卷越强,比亚迪以月均20万辆的成绩断层式领先,理想汽车正朝着月均两万辆的目标猛攻,就连大众、通用、丰田等合资品牌的新能源销量也在蒸蒸日上。在与众多先行的中外品牌对抗中,本田、日产需要更清醒地意识到眼下自己属于后来者,以更快的速度和效率完成向新能源的转变才是当务之急。

2023成都国际车展新能源狂欢 日产本田却毫无存在感_fororder_image004

  电动化、智能化正在改变汽车产业生态,要想在新生态中找到位置,唯有不断向新,锐意变革。当中国汽车品牌的产品迭代周期越来越快,焕新速度、产品力、品牌力强势提升,无论是本田还是日产,都需要加速做出切实改变,如此才能应对新能源时代的重重挑战。(文:杨晓红 图:企业官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