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频道 > 正文
留给柴油货车的时间还多吗
2025-11-18 09:35:53来源:中国汽车报网责编:杨芸菲

  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环保治理日趋严格的当下,商用车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曾驰骋公路数十载、支撑起我国物流运输半壁江山的柴油货车,正逐步褪去主流光环,角色定位也在悄然重塑。这一显著变化,不禁让业界深思:留给柴油货车的时间还多吗?

  回望过去,柴油货车凭借强劲的动力性能、成熟的技术体系和广泛的配套网络,成为公路物流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从穿梭城市街巷的短途配送到纵横南北的干线物流,从矿区码头的物料转运到工程建设的物资运输,柴油货车的身影无处不在,见证了我国公路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蓬勃进步。

  然而,在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下,柴油货车高排放、高污染的特性已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致命伤”。数据显示,尽管重型货车在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中占比不足5%,但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却分别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70%和90%以上。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直接将柴油货车推向大气污染治理的风口浪尖。

  与此同时,城市空气治理正大步迈入精细化管理新阶段,“排放达标”已不再是车辆运营的惟一门槛,“零排放运行”成为越来越多核心区域的硬性要求。面对这一趋势,各地政府纷纷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对柴油货车实施严格的路权限制,在城市核心区、生态保护区、港口园区等重点区域划定禁行、限行范围,且管控时段不断延长、管控边界持续扩大。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从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到中西部生态敏感地区,柴油货车的运营空间被不断挤压,逐步从城市核心物流场景退出,转向长途干线物流、特殊物资转运等运力场景。政策导向与市场选择形成叠加效应,推动商用车新能源化驶入“快车道”,也让柴油货车的生存环境愈发严峻。

  此外,市场选择的天平也在向新能源货车倾斜。在公路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运营成本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新能源重卡每公里能耗成本比柴油货车低0.3~1元,一辆年运营里程20万公里的货车,一年可节省运营成本高达6万~20万元。如此显著的成本优势,让不少物流企业和车队老板毅然决然地选择“弃柴换电”。同时,货主方对绿色物流的偏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优先选择新能源运力成为行业共识,柴油货车在市场竞争中逐渐陷入“成本高、运价低、货源少”的恶性循环。

  毋庸置疑,柴油货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是绿色转型的必然结果,但这一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更不能忽视转型背后的挑战与阵痛。当前,货车电动化转型仍面临诸多现实瓶颈,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便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尽管充换电站数量持续增加,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偏远路段和部分干线公路,充电站、换电站的覆盖范围依然有限,“找桩难、补能慢”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给长途运输带来极大不便。对于新能源重卡而言,其续驶能力在满载、爬坡、低温等实际运营场景中仍显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复杂运输需求。此外,新能源货车采购成本高企,让不少中小物流企业和个体司机望而却步,即便有运营成本优势,4年左右的回本周期也带来不小的资金压力。

  比技术与成本挑战更需重视的是,柴油货车退出背后的群体权益保障问题。对于广大运输从业者而言,柴油货车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其生命周期本应由物理性能、使用状况和经济价值来决定。但在政策推动的快速转型过程中,部分地方采取“一刀切”式治理,许多车况良好、仍具使用价值的柴油货车被提前淘汰,这对货车司机而言无疑是一场无妄之灾。不少个体司机倾其所有购置车辆,却突然面临车辆贬值、运营受限的困境,他们既缺乏足够的资金更换新能源车辆,又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兜底,在转型浪潮中逐渐沦为弱势群体。如何让柴油货车平稳退出,让货车司机获得合理补偿、找到转型出路,不仅关乎绿色转型的成效,更检验着政策温度与治理水平。

  绿色转型是时代必然,民生保障是发展底线。推动商用车新能源化,绝非是将柴油货车“一禁了之”,而是要实现环保目标、物流成本控制与民生福祉的统筹兼顾。这就要求各地在出台管控政策时,必须摒弃简单化、“一刀切”的治理思维,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结合物流运输需求的差异性,设置合理的过渡期与缓冲期,让柴油货车有序退出。对于确需提前淘汰的车辆,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提高补贴标准、简化申请流程、拓宽补贴渠道,切实减轻司机经济负担。惟有如此,才能让绿色转型的过程更平稳、更温暖,让政策执行既符合环保要求,又彰显民生温度。

  留给柴油货车的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但商用车绿色转型的道路还很长。柴油货车的逐步退出,是交通运输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在这一进程中,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新能源商用车发展,以技术创新与基础设施建设破解转型难题,也要始终坚守民生底线,把保障货车司机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让每一个参与物流运输的劳动者都能在转型中共享发展成果。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