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出炉

2017-06-14 来源:环球网汽车 编辑:王强

  产业发展 标准先行

  6月13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征求《国家车联网产业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7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图片默认标题

  《通知》原文为: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发挥技术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7年)》(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2017年7月12日前以书面或传真、电子邮件形式反馈。

  《 中国汽车报》记者发现,《征求意见稿》对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构建方法、体系框架、标准内容、近期计划等做了详细阐述。

  基本原则:强调立足国情、急用先行、自主创新

  《征求意见稿》确立三条原则。

  立足国情,统筹规划。结合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制定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的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基础先立,急用先行。科学确定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快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考虑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应用需求,合理安排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度,加快推进急需标准项目的研究制定。

  协同合作,自主创新。以汽车产业为核心,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法规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示范应用等标准制定方面的主体作用,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制定。

  建设目标:2020年初步建立、2025年系统形成

  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现状、产业应用需要及未来发展趋势, 分阶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到2020年,初步建立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定3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重点标准, 涵盖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人机界面等通用技术以及信息感知与交互、决策预警、辅助控制等核心功能相关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促进智能化产品的全面普及与网联化技术的逐步应用;

  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定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 涵盖智能化自动控制、 网联化协同决策技术以及典型场景下自动驾驶功能与性能相关的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以及技术和产品的全面推广普及。

  明确定义: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技术逻辑结构:以“信息”和“控制”为两条主线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逻辑的两条主线是“信息”和“控制”,其发展的核心是由系统进行信息感知、决策预警和智能控制,逐渐替代驾驶员,并最终完全自主执行全部驾驶任务。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智能化与网联化两条技术路径协同实现“信息”和“控制”功能,可据此进行功能等级划分。

  产品物理结构:把具体的功能落实到物理载体之上

图片默认标题

  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物理结构是把技术逻辑结构所涉及的各种“信息”与“控制”功能落实到物理载体上。车辆控制系统、车载终端、交通设施、外接设备等按照不同的用途,通过不同的网络通道、软件或平台对采集或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传输、处理和执行,从而实现了不同的功能或应用。

分享到: